春节饮食年味浓

2014-01-29 11:03: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临汾,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而这其中,年糕、面塑、花馒等食物,虽然其他地方过年也会见到,但在当地却吃法不同,有些就可谓完全是临汾特色了。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在临汾,很多地方过新年必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早在汉朝,人们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而临汾人吃年糕,则多以黄米年糕为主。黏黍(俗称小黄米)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从前是当地百姓庆丰收的美食。与南方结合片炒、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相比,极具北方特色的临汾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早在秦汉时期,精美的临汾面塑也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春节期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节日中乡间百姓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

除了被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的面塑,就连过年吃饺子也与众不同。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在临汾,初一破晓,家家户户要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正是这些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使临汾的民间年俗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这正是:“更岁交子”添新福,“羊羔儿馍”盼吉祥;和谐安康“年年高”,欢天喜地迎春节。(锡刚)

责任编辑:刘静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