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南京剪纸连上春晚

2014-02-09 19:57: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据2月5日的《金陵晚报》报道:当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最后一首歌《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舞台背景循环播出一组以“十二生肖”为造型的剪纸,迅速俘获了观众和网友的心。这组剪纸出自南京有着“金陵神剪张”之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之手。不仅如此,十二生肖》剪纸中的小花蛇,早在2013年就出现在央视蛇年春晚的舞台上。南京剪纸连续两年压轴央视春晚,太值得南京人骄傲了。

在传统年俗中,剪纸、对联、红灯笼等被称为最具中国年味的元素——中国红。刚刚过去的马年春晚,不管观众喜欢也好,吐槽也罢,反正春晚已经成为人们过年的一个习俗,如同吃饺子、汤圆一样,尽管早已腻了,可不吃还不行。

春晚在三十余年的连续举办之下,已经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大年三十夜晚,吃罢团圆饺子,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齐看春晚,或坐在电脑前,刷微博吐槽,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春晚强大的气场所吸引,尽管有人认为“不看春晚会后悔,看了春晚会更后悔”但你不得不承认,春晚仍是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国人热衷谈论的话题,无论你是点赞吐槽,大家都被集体无意识地接受着,影响着甚至渴盼着,正如马年春晚一“转”成名的年仅15岁的“小彩旗”对粉丝上涨的表态一样,“涨了说明很多人喜欢我,不喜欢也没关系,我又不是人民币”。

春晚的兴起,既是人们教化娱乐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传承发展的必然,春晚节目大红灯笼、大红服装、大红灯光呈现出中国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欢乐气氛,又反映了国人祈福趋吉避邪的传统心理习俗。作为中国红的典型代表——剪纸,正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悠久不衰的最好说明。

民间“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在造纸术还未发明之前,国人在丝绸衣服和鞋面上绣花,往往要找当地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剪一些样儿,也称剪个影儿,这样的习俗据说最早出现在晋国一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临汾和运城一带。可以说,剪纸最早从晋南一带出现,然后通过周边进入全国各地,如今,山西的许多地方都被称为剪纸之乡,全国各地也都有风格独特的地方剪纸。剪纸在随后的发展中,除了作为传统的窗花灯饰外,还被皮影、瓷器、印花布等多种传统艺术门类广泛吸收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民间剪纸艺人为了这门看似简单其实深藏中国文化底蕴的工艺而追求着、传承着、发展着。

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加快来临,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被机械化的千篇一律所替代,剪纸艺术与对联、木版年画一样,如今千人一面,继承不够,创新乏力,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后继乏人,发源于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许多民间艺术,在外面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不只剪纸,还有许多!(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