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压岁钱变压岁劫

2014-02-11 20:08: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约定俗称的惯例,也是春节的传统民俗之一。

日前,《新京报》记者调查了102名市民,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今年共发出了超过1000元的红包,单个红包里放入超过500元的人也占了四分之一。

中国自古就有新年守岁的传统,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祟的妖怪,每年的年三十夜晚,就出来残害小孩,人们为了防止妖怪作乱,便在年三十夜晚燃放竹枝,竹节噼啪的声响和红红的火光让妖怪不敢接近,天上的八位大仙看到人间整夜守祟的辛劳,便化作8枚钱币,躺在一对老夫妻孩子的身旁,妖怪前来攻击孩子,钱币便发出暗暗的强光,把妖怪吓退。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仿效。

我国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厌胜钱,像钱却并不在市面流通,具有避邪祈福的功能。压岁钱一般铸有“去殃除凶”、万岁千秋”等吉语和龙凤、龟蛇、双鱼、八卦等吉祥图案。

中国在宋代以前,每年的过年是在立春这一天,当时春节称“立春日”,只是宫廷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习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一度改新年为阳历1月1日,后来又废止,重立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阳历的1月1日为元旦。

不管新年春节日期如何变化,压岁钱这一风俗始终相伴相随。民国以后,压岁钱改为红纸包裹,称红包,给孩子包一百文铜元,寓意“长命百岁”,给成年的晚辈包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给老人包一枚大洋,寓意老人把岁月留住,长寿不老。笔者小时候,家庭好一点的,大人发压岁钱,一角、二角至一元,家庭不好的只有一分、二分或五分了。如今,每逢新年,家长大多喜欢去银行换一些号码相联的新钞票或一些吉祥号码的钞票,给孩子压岁,祈盼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一路连升,顺意连连,保佑孩子和老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吉祥如意。

时代在发展,人情世故也在变化,只是如今的压岁钱成了比富斗阔的工具,有些甚至沦为变相敛财和受贿的手段。

一些孩子错误地把压岁钱的多少当成人情亲疏的砝码,让许多人感到压岁钱成了一个不堪负重的人情债,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教育,这早已失去了压岁钱的本来面目。

不管怎么说,我们每个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少拿孩子做诱饵,自觉抵制世俗攀比的乌烟瘴气,让压岁钱真正回归到祈福祝愿的本来目的,也让春节变得喜庆一些、轻松一些、温情一些、欢乐一些。(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