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扶不扶,原本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因为任何将尊老爱老视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扶!扶,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这样的问题成为问题,难免使人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由此想起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里的一句台词: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一个“扶”字让人深思良久。
近几天,一篇《河南小伙扶起摔倒老太后遭讹监控录像还其清白》的文章引人注目,在为好心小伙感到庆幸的同时,我们不免还有些后怕,倘若没有监控和目击者作证,扶人者又如何可以证明清白?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却又常常被倒掉的人心拖拽,这便是纠结于“扶不扶”的原因。
固然,扶起摔倒老人时有人证、物证那是极好的,但更多的时候这不过是一厢情愿,没有现场目击者,没有监控探头,伸手搀扶就意味着可能会陷入因被讹诈而百口莫辩的境地。将心比心,讹人的老人应该意识到,屡屡“受寒”的好心多半会选择蜇伏,每一个对于好心善行的顾虑累积起来就会变成集体性冷漠,在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得尝苦果的最终还是摔倒的人。
面对“扶不扶”的纠结,可以听到各色法律专家的声音。当我们已经习惯将遇到的种种社会问题交付给法律来解决时,有时候会发现在一些诸如“扶不扶”这样的道德尴尬面前,法律可能鞭长莫及,因为它只是道德的最低底线。扶人先扶心。解开“扶不扶”的难题,说到底还需要回归道德本身,也即寄望于公民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显得很空洞,并且一时半刻难以见到明显效果。
扶人不难,关键是扶心。近期,媒体相继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单的24个字浓缩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正如媒体评论指出的那样,其深意在于,让核心价值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点燃,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成为人们一种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扶人者心怀怜悯无需附加,被扶者心怀感激传递善行,那时我们也就不必再纠结于“扶不扶”了。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求职之路 让孩子自己走
下一篇: 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