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无处不在,于是雾霾围城便成了头等的公共话题。
环保部2月22日通报,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灰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比得上去年元月全国出现的严重霾过程。此次霾过程要一直到27日才会彻底结束。(新京报》2月23日)
如今,PM2.5频频爆表,怨言已无济于事,吐槽成了公众乐此不疲的事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雾起时,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和“遛狗不见狗”这类段子曾红极一时。在2月24日媒体的一篇有关明星吐槽北京雾霾天的文章里,更是煞有介事地罗列了六种类型。“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北 京,北京……”雾霾版”北京北京》一炮而红;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一首调侃味十足的《沁园春》被网民换汤不换药地传来传去;即便一向严肃的媒体,在进行图文并茂式的“口罩科普”时也不忘冠以调侃式的小标题:走,抢口罩去……雾霾槽点颇多,各种吐槽版本不断推陈出新,形形色色的戏谑背后,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现状的不满,以及身处其中无法改变的无奈。
客观地说,雾霾成因复杂,这两年政府层面的治霾也不可谓不果断有力,公众的一味牢骚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治理雾霾,政府责无旁贷”的异口同声,到如今“治理雾霾,人人都不是‘旁观者’”、雾霾治理亟须全民行动、治霾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在你 我”的声音,所幸舆论已越来越意识到公民个体在这场治理持久战中的作用。
人人渴望呼吸清新的空气,人人又是空气质量潜在的破坏者,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将自己排除在治霾之外。个人力量虽然微小,但每一个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累加起来就不容小觑,它势必会抵消政府下大气力治霾、污染企业关停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因而倡导“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绝不是应景儿的噱头,它关系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更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主人翁角色。面对雾霾,我们除了吐槽还有很多可以做,唯有热爱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出行成为公民真正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治理雾霾才会真正形成全社会合力,绿色家园的愿景也才变得真实可期。
因为同呼吸,所以我们要共责任。孙宗林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党员干部要勤用“四盆水”做好表率
下一篇: 有人坐的“黑出租”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