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市井坊间,许多时候我们总惊叹于国外建筑的“坚强”,也时常会为中国古建的榫卯结构表现出骄傲情绪,它们无不历经数百乃至上千年的风雨沧桑而屹然不倒,反倒是技术、材料等均较之以往不知好多少倍的现在,楼歪歪”、桥裂裂”比比皆是。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媒体报道称,2010年,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以往我们总是自诩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却鲜有50年以上的当代建筑,这不禁令人哑然,更发人深思。
据新华社报道,4日上午,在浙江奉化市一小区,一幢仅有20年房龄的住宅楼突然坍塌,造成7人被埋,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而4年前,就在当地,一幢建于1987年的砖混结构居民楼,同样出现了倒塌。
百年建筑,质量第一。奉化危楼轰然倒塌的原因仍在调查当中,但从媒体的梳理中依然可以发现端倪。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由于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建筑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考虑到建筑成本,当时一些结构应该采用钢筋和水泥的地方或减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浆代替水泥砂浆使用,也会严重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这是那些80后、90后楼房的致命缺陷,倘若一定要将责任推给历史的话,那么,当前一些建筑质量之劣,人为因素则难辞其咎。开发商偷工减料,工程监理形同虚设,质量验收草率了事,除了各自精于算计,更有相互的利益勾连,无水泥的墙、纸糊的门、胶水糊的桥缝,如此咄咄怪事已屡见不鲜,楼塌桥毁只在早晚,人之生命简直如同儿戏。
然而,中国建筑“短命”的病根远不止如此。近些年,随意的拆迁一直为人们诟病。原本一批质量不可谓不过硬的建筑,由于影响了城市规划,有碍了市容观瞻,虽正值“壮年”却难逃一拆了之的噩运。在政绩的冲动下,城市规划时常会因主政官员的升迁调离而发生变动,以形象为名,以招商为名,片面追求地标建筑、盲目攀比“xx第一高”成了时下一些城市的通病。一拆一建,一建一拆,除了推高虚胖的GDP,为官员政绩涂抹上一笔,终是难逃劳民伤财的口实。
无论是本身质量的粗劣,抑或是人为地终结,当代建筑普遍“短命”,都不是经济体量日益庞大、社会文明日益进步的当代中国的正常现象。说到底,它们都是一种瞎折腾,在比以往更加尊崇生命、注重公民权益的今天,频繁叩问其中“短命”的缘由,其意在倒逼政府加强监管之责,放下政绩的膜拜,眼光放远来进行城市规划。
建筑也有生命。“百年建筑”往往会承载一段历史、浓缩一种文明,它的存世绝非单纯用来证明自身质量如何。(孙宗林)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面对纷繁信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下一篇: 朝令夕改如同“狼来了” 人而无信祸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