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最近纷纷发布2013年度业绩,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不少公司去年成绩单却依然令人惊喜。不过,细读之下,个别公司财务报表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变化却令人疑窦丛生。截至目前,共有超过2500家上市公司公布业绩报告,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在内的60多家公司2013年度“业务招待费”由上一年度动辄数亿元突然归零。这些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支出的显著变化对股东和公众应是好事,但是,个别公司的“管理费用”却同时大幅增长,一减一加之间,足堪玩味。(16日《北京青年报》)自去年中国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之后,加上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落实,2013年上市公司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至少在财务报表中的下降趋势明显。这本是好事,可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其他”费用却迅速猛增,大有“瞒天过海”的意味。
报表显示,中国铁建的“其 他”一项从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一年暴增了9.86亿元,增长44%。当然中国铁建也真的有点委屈,实际上应该是中国人寿以14亿元稳居2012年招待费榜首。
有会计界人士表示,媒体对天价招待费的报道,让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将数字隐藏,这才是业务招待费消失的原因。这一现象会使得业务招待这一容易滋生腐败的空间变得更加隐蔽,对投资者或公众监督反而更加不利。
所以,公众关注的并不是“其他”费用为什么涨了这么多,而是“其他”都是些啥费用。笔者认为,无论是招待费还是管理费,或者是“其他”费用,关键是都要有据可查,都要能说得清楚,都要有明细能晒出来,而不是笼统过关。
也只有这样,财务报表才能真实体现公司的财务状况,能够为企业市场调整或者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只要所有的费用都真实可查,符合政策要求,符合财务制度,如此以来,公众关心的“招待费”是否是“改头换面”成“其他费用”的担心自然就不存在了。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网上“扫黄”重在实效
下一篇: “钦差”眼前截访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