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0亿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然而,怎样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总体投入不足,欠账很多。但相对而言,“重治轻防、重城轻乡、重大轻小、重西轻中”的倾向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临床医疗突飞猛进,公共卫生相对滞后;城市资源拥挤,农村缺医少药;大医院越来越强,小社区越来越弱;昂贵的西医药越来越“牛气”,廉价的中医药越来越萎缩。其结果是,医疗卫生费用过快增长,国民总体健康水平提升缓慢。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技术驱使医疗费用恶性膨胀。但是,医疗卫生领域新技术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而对人类总体健康长寿的贡献却越来越小。一项研究表明:全世界80%的医疗支出,都用在了治疗那些可以预防的疾病上。这说明,单纯增加医疗投入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向尊崇妙手回春的“神医”,而不重视“治未病”的“上医”,华佗三兄弟的故事便是证明。其实,真正的好医生并不是能治好病的医生,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一个人倘若病入膏肓,再高明的“妙手”也难“回春”。
一项研究显示,人在60岁以上,消耗的医疗费约占一生所用医疗费的4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最后一个月的抢救费用。临床医学花费了高昂的治疗费用,虽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延缓了其死亡进程,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引发了全球的医疗危机。例如,美国人均卫生总费用近6000美元,为全球之最。但是,国民主要健康指标在发达国家中却处于较低水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医疗费用与健康水平并非成正比。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据估计,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1.6亿;成人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血脂异常人数1.6亿。目前,大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风险都没有得到科学评估和有效控制。这就意味着,若干年后,中国的心脑血管病人将急剧增加,医疗费用不堪重负,而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医学专家指出,在疾病预防上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近10元的医疗费用。但是,如此浅显的道理却常常被忽视。
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妙手回春”,而是“防患未然”。从世界历史看,使人类大幅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延长预期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是公共卫生,而不是临床医学。因此,优先投资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人民日报 白剑峰)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
下一篇: 不能以纳税多少作为选聘干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