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人肉搜索”入罪的建议实在太荒唐,果真入罪,就太草率了,甚至将成为立法史上的一个笑柄。
“人肉搜索”只是个形象的说法,从性质上说,与到处打听某个人的情况并无区别,无非是手段更先进、参与的人更多而已。它之所以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甚至恐惧,主要是源于两种情况:一,它可能伤害到了一些人的隐私权;二,有些无辜的人受到了滋扰。
而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是“人肉搜索”的罪过。网上能搜索到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如果含有个人隐私,也是信息发布者的错,而不能归罪于搜索的人。在得到某人的个人信息后发生的滋扰问题也是“搜索后”的行为,已超出了“人肉搜索”的范围。这就好比问路者到“杏花村”的“酒家”杀了人而不能归罪于“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一样。
当然,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确实有待法律规范。比如,“个人隐私”究竟是什么概念?法律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早在几年前,就有报道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起草,但迟迟没有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如果这部法律对隐私权给予了明确的界定,隐私及其“人肉搜索”也就有了法律的规范,何须刑法来“小题大作”呢?(盛大林)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魏中夏】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优先使用本省民工是新的就业歧视
下一篇: 总理问政于网,“两会”牵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