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真实的话语,多么真诚的心声。古人云: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这是一次问政于民的交流,这是一次问计于民的沟通。温总理就是这样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履行着“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的承诺,让他爱着的人民和爱着他的人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真情总理”。
这种真实源自于对百姓民生的体恤。总理在回答网友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时,坦言未就业统计数字不是很准确,农民工兄弟干的是最重、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而在回答住房问题时,总理坦诚住房人均不足实情,并为每年600万毕业生走向社会随之而来的结婚住房问题而忧虑。在总理回答网友提问全部过程中,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住房,总理对每一个话题的回答都是那样认真而坦诚。犹如温总理常去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医院,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个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安危系在身上的好总理。正如总理所提倡的那样,干部要到群众中去,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关心群众的疾苦。为官之道,在于体恤民情;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能否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向来是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传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使之成为力量之源,这是对广大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起码要求。总理的率先垂范,体现了党和政府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积极吸纳民意的努力,“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总理的言行使我们的社会多了一份珍贵温情,多了一份珍贵的情义。
这种真实源自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温总理在访谈刚刚开始时说,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正如温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所强调,要把听取各方面意见作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加强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动员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渠道,政府的重大决策,人民有权了解决策的过程,有权监督政策的执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分层、利益诉求多样、思想观念多元的现实,使得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长。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想方设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不仅凝聚着社会力量、推动着相关事件的解决,拓展了执政者把握民意的新渠道,开辟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以实现更广泛的直接联系和“零距离”接触,见证着执政者的政治自觉,见证着政治文明的进步。
这种真实源自于对人民承诺的忠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温总理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刻发自肺腑的表示:我只是带着心来的,带着诚意来的,我并不以为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好,但是我讲的话是诚实的,我希望我许诺的事情能够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一个67岁的老人,愿意通过他的话,通过他的行动,通过他和政府制定的政策,给亿万全国人民以信心和希望、勇气和力量;愿意通过他和他的同事们一个个具体而实际的行动,努力建设一个务实、高效、廉洁、让人民放心和满意的政府,让老百姓收获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亲身体会得到的实惠。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牢记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努力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记得好几次,温总理在不同的场合讲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多么庄重的承诺,多么高尚的气节。正因为有这样的承诺,总理在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总是保持一颗敬畏的心,竭尽毕生精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节,总理才道出“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
情系百姓、一心为民,总理再续“幸福网事”与网民“零距离”亲密接触,又一次给各级政府官员作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执政为民的表率。网络虚拟空间里跃动着真实的脉搏,流淌着真切的情感。
大爱无痕,大音希声。(柳 奇)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魏中夏】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警惕爱国热情成为兽首加价的砝码
下一篇: 警惕炒房客死灰复燃“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