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高考造假案,到现在似乎有匆忙收场的迹象。面对持续不断地要求公布造假名单的汹涌民意,重庆市招生办再次执著地选择了拒绝。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拒绝的原因不再是那句干脆利落的“别管他们”,而是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理由:保护未成年人。
不公布名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理由貌似堂皇,却很难站得住脚。按照上学时间计算,参加高考的学生,其年龄大概在18岁左右,是否都是未成年人很难说,如此一概而论、免于公布,未免太过草率。更为重要的是,高考是全国性的,31个考生民族成分造假,关系到千千万万其他考生的命运。这正是我们不断强调高考必须公平、公开的原因所在。如果拒绝公布造假名单,等于将公众监督拒之门外,而离开了公众的监督,如何能保证为这31名考生造假成功的人不会通过其他途径“暗度陈仓”,再次获得入学的机会呢?换句话说,同样是未成年人,同样是十年寒窗,谁又来保护其他学子公平竞争的权利呢?
从目前披露的事实来看,每起造假案的背后,几乎毫无例外地隐藏着权力的身影。公众之所以抓住造假名单不放,绝非是想把那几十个孩子“赶尽杀绝”,而是希望通过对此案严肃公正的处理,从此斩断权力伸向高考的“黑手”,对愈演愈烈的高考作弊现象起到有效的警示和遏制作用,真正塑造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高考制度。这才是关注造假案真正的价值所在。重庆相关方面一直在名单上遮遮掩掩,不去彻查造假者,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不公布造假名单,要保护的是那些学生,还是那些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人?如果每次遇到类似的事件,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把相关的人“保护”起来,又怎能杜绝后来者不断效仿呢?
教育是当前最主要的社会流动阶梯,而高考无疑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一环节的公平,整个社会的公平便无从谈起。而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作弊造假事件告诉我们,只要权力掺杂其中,就永远无法实现这种公平。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真正痛下决心扫除权力的干扰,高考制度才能回归本色。如果还有可能,我们希望重庆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大众日报 王如林)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才华能用奖金来衡量吗?
下一篇: 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