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投入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战“疫”中,这期间,全市共有91名医务工作者千里驰援湖北,他们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奋力拼搏,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扛在肩膀上。今天,让我们随记者的笔端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医者仁心、无私奉献,为他们加油,向他们致敬!
“恳请党组织考验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今天武汉的天气特别好!”2月23日10时,晴好天气令值了一个大夜班的谢军俊诗兴大发。
“今天是我在硚口区体育馆方舱医院的第14天,虽然累,但很快乐,尤其是有患者出院的时候。”提起工作,来自侯马市人民医院的谢军俊护师立马来了精神。几天前提交的入党申请书中的内容历历在目:“恳请党组织考验我,我将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月14日,谢军俊上了第一个白班,忙碌的工作,驱散了紧张,消除了她因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来的诸多不适。6个小时后,脱掉防护服的那一刻,她发现好多同事的额头和鼻梁都被防护面具勒“花”时,才发觉自己的脸上也是这样。“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觉得很庆幸,因为我们顺利完成了本班工作,没有因为中途出去而浪费一套防护服。”谢军俊说。
第一个白班的所见所闻令谢军俊感动,连日来,同事的敬业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她,“我要入党!”于是,回到酒店的她立即奋笔疾书,向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舱”里的工作细致琐碎。谢军俊除了测体温、送药、上氧、输液、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外,还负责领餐、送饭、搬行李、清运垃圾……本来就裹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加上高频率运动让她一度缺氧难耐。谢军俊却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与医生相比,我们的工作还不算太辛苦……”
“如今,我来到这里已经10多天了,虽然还是会想念家乡,想念家人,但是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谢军俊说。
记者 亢亚莉
“我是队长 我带头”
“放心,我们一定会胜利归来。”2月9日,被任命为第二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后,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艳艳一下子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在机场出发时,王艳艳帮助队友办理行李托运,队友们通过安检后,她才开始过安检;大家吃饭时,她却在清点人数;由于出发得太匆忙,很多队友没有带生活用品,每天培训之余她都帮助队友协调、分发各种物资。晚上其他同事都休息了,她还要统筹考虑和安排全队第二天的工作。
紧张繁杂的工作,加上经常熬夜,第一次进舱值夜班的王艳艳,在严密的防护服里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她努力自我调节,20分钟后症状一缓解又投入工作。
每次王艳艳都会提前半个小时接班,逐一询问自己负责的52位患者的临床症状,查看当天的化验结果,认真比对胸部CT,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紧张大多源于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不了解。”工作中,碰到一些情绪不安的患者,她总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为患者讲解,打消他们的顾虑。
有一次,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仍有十几位患者排着队安静地等着她。“我们穿脱防护服都是需要相互帮助和提醒。”队友已经上了6个小时班,不能一直等她。“下个班一定给大家看。”然而,回到住处,患者期待的眼神一直在王艳艳的脑海里浮现。“病人那么信任我,真的于心不忍。”心念着病人,第二天本该休息的王艳艳主动请缨再次进舱。
工作中,王艳艳总是说:“我是队长,我带头。”现在,看到患者战胜病魔,她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家人的支持,队友的鼓励,都让王艳艳疲惫的身体得以缓解,战胜疫情信心倍增。
记者 闫晏宏
“儿子不敢和我视频”
上阵父子兵,出征夫妻档。在这场猝不及防的抗疫战争中,蒲县中医院针灸科护师李晓源一家分别在不同的“战场”上抗疫。2月9日,李晓源逆向而行出征武汉,他的父亲李峰是浮山县槐埝乡的一名村医,连日来在村口防控一线值守,他的妻子是蒲县一所乡镇医院的护士,十分支持他的决定,出发时对他说:“你是替咱们两个人出征的,好好干啊,咱在不同的地方战斗,我和娃等你早日回家。”
李晓源的大儿子9岁,小儿子刚满一周岁,他到武汉后利用休息时间与家里联系时,大儿子都不和他视频,妻子就问儿子,为什么不和爸爸说话?孩子说:“我怕看到爸爸忍不住会哭……”
2月14日,李晓源驰援武汉后第一次到硚口区方舱医院上班,穿好全套防护服后,李晓源觉得呼吸困难、眼前模糊,他放松心情,调整呼吸,可是,护目镜内的雾气依然让他眼前模糊。工作中,李晓源主动承担推餐车、送中药等体力活,“护士们不停地来回跑照顾病人,已经很累了,我是男的,自然应该多干点体力活。”其实,他何尝不累呢?防护服内凝满了小水珠……
医生的辛苦,病人自然能看在眼里,“进了舱,听到最多的是病人说的‘谢谢’‘辛苦了’,我把这些都当成对我的鼓励,只有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才能不负他们对我们的期望。病人当然希望早日回家,其实,医护人员更希望他们早日康复啊!”李晓源说。
记者 韩晓芳
“我是党员 绝不后退”
“作为一名党员,一切行动听指挥,国家需要我出力的时候,我绝不后退。”临汾市人民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神外重症护士长张艳丽说。
武汉市硚口区武体方舱医院是新改建的,人员紧张,护士们一个班最少6个小时,有时10个小时。张艳丽负责总台工作,做好整个方舱护理工作的协调,处理突发事件,认真记录患者通过对讲机传达的需求,梳理好本班患者入住、转诊、出院、治愈、危重等动态信息。她还兼职协助与检查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防护服的穿着无误。
2月17日,6时起床,7时出发,8时接班,到20时30分下班回到驻地,消毒结束后,这才补充能量。“今天的班是辅导协助进入方舱所有人员的防护服的穿着,只要有一点不到位,都有可能暴露肌肤增加感染风险。进舱医护人员穿着不舒适,行动不便,也会影响患者救治质量。”张艳丽告诉记者。
进舱人员不仅包括医护人员,还有保安、保洁、警察等工作人员,大家对防护服的认知都是零,张艳丽要从最基础的穿着讲起,协助他们穿好防护服。
中午时分,一个女保安接班眼看着要迟到了,慌慌张张穿上防护服。张艳丽注意到她护目镜没戴好、帽子没遮住头发就要进入方舱,张艳丽立刻上前阻止。女保安马上瞪着眼睛,用方言和张艳丽说话。虽然听不懂,但却看得出她很气愤。顾不上委屈,有着多年重症护理管理工作经验的张艳丽,仍然耐心对她讲明,这样进去风险很大,而且会给家人带来威胁。说着说着,女保安低下了头,随后说了句“谢谢你”。张艳丽上前帮她整理好防护服和护目镜,安心让她进舱,进舱门的那一刻,女保安突然回过头,向张艳丽感激地挥了挥手。
望着穿好防护服的女保安的背影,张艳丽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记者 郑红卫
让武汉感受临汾温暖
樊倩是市中心医院心血管科主管护师,她还是中国红十字护理志愿者、山西省医疗/养老护理员培训导师、临汾市中心医院总带教老师、CCU主管护师。她有12年的一线抢救经验,先后在北京协和、第四军医大学、湘雅医院等多家一线医院进修学习。樊倩说,没有国家和医院的培养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如今同胞有难,她更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所有的医护人员一起并肩作战。
2月13日,作为第二批驰援湖北队员,樊倩进入武汉市硚口区体育馆方舱医院,负责50个患者的护理工作。
樊倩清楚地记得刚进舱的情况,“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一活动汗就浸湿了衣服,汗雾遮掩护目镜什么也看不清楚,靠着信念和毅力她克服了许多困难。
进入方舱医院,除了一般的治疗、护理工作外,最主要的就是心理安抚。有些患者因为焦虑而出现情绪波动,还有个别患者特别易怒。樊倩知道他们急需心理上的帮助,所以每天查完房都会想办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主动跟患者拉家常,组织大家唱歌、做操、练太极,她还会拿出临汾的特产给患者分享。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很多患者心态已经开始好转,也变得特别感恩。
舱里最小的患者是一位11岁的小姑娘,父亲已经不幸去世,她和母亲都住在这里。“孩子很懂事,我每个班必去看她。”妈妈核酸检测是阳性,小姑娘是阴性。为了防止被妈妈交叉感染,樊倩主动帮孩子辅导作业、梳头,也会经常给她带些小零食和文具,每天鼓励她吃药、锻炼,早点战胜新冠肺炎。
现在,最让樊倩开心的事就是,好转出院的患者人数每天都在增多。
记者 闫晏宏
这一刻希望变成“孙悟空”
柴淼是临汾市人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主治医生。作为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2月13日,他被派往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开展工作。当地一名志愿者驾车送他前往医院,一上车志愿者就对他说:“我代表武汉人民、代表出租车公司,对你们的帮助表示感谢!”柴淼告诉记者:“我是一个不爱掉眼泪的人,但那一刻,眼睛模糊了。”当时,他对志愿者说:“咱们是一家人,团结互助是我们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现在有党和政府的支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到了医院,穿好防护服,柴淼摸索着穿过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第一次被防护服包裹着工作没有完全适应,刚接上班,胸闷气喘,他忙做了几组深呼吸便投入“战斗”。
“大夫,我已经烧了两天了,浑身乏力……”第一名患者满脸忧愁对柴淼说。他一边详细检查,一边耐心安抚患者。刚一处理完,另一名患者就接着说:“大夫,我老婆这会儿心慌、恶心、呕吐,难受得厉害。”柴淼赶紧去往病房。这边还在处理中,那边护士又呼叫他,“19号床需要大夫去看一下。”柴淼告诉记者,那一刻,真希望自己变成孙悟空,变出三头六臂来,把这里的患者都治好。
病房穿梭几小时后,柴淼浑身没有一处是干的,纸尿裤和防护服带来种种不适,近视镜和护目镜把鼻梁压得直疼,湿热的雾气让视野模糊。
“患者需要我!”这一念头支撑着柴淼不停工作,不知不觉6个小时就过去了。回到宿舍已是凌晨4时,尽管非常疲惫,他却毫无睡意。柴淼告诉记者,“经历了第一次,我更有信心站好以后每一班岗,为武汉同胞奉献一份力量!争取让大家早日摘下口罩,互相温暖一笑!”
记者 郑红卫
打开患者心结的钥匙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一切都会成为美好回忆。”2月15日的武汉,寒潮来袭,气温骤降,大雪纷飞。这是侯马市人民医院胸外泌尿科主管护师申丽,随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到武汉的第7天。
也是近一周的时间里,她第一次发微信朋友圈。
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内部被分成三个区,按照每区设置54个床位的配比,收治了160多名轻症患者。
作为机动医疗场所,集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于一身的方舱医院主要收治轻症患者,即检测为阳性,但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病人。在这里治疗任务不重,主要是对轻症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生活护理,以及心理抚慰和疏导工作。虽然基本不涉及重症病区需要的医疗救治,但工作强度却丝毫不差。用申丽的话说,就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即使6名护士全员在岗,160多位患者的照料任务分摊下来,每位护士需要看护的病人都在25位以上。再加上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其运动量之大可想而知。
申丽清楚地记得第一天进舱遇到的考验。
当日上午,方舱医院又接收了一例确诊的轻症患者。没想到这位病人情绪很不稳定,表现得异常烦躁,特别是拒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甚至连口罩都不戴。申丽过去劝说时,患者说就是咳嗽而已,又没有其他问题,为什么非要戴口罩?总之,无论说什么对方都听不进去。
毕竟已经在临床一线干了17年,什么样的状况申丽没见过。对于这种患者绝对不能硬来,既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还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该患者吃完午饭后,申丽就主动上前问候:“吃饱了没有?身体还有什么不舒服吗?我们都能理解你的心情,大家都很不容易。特别是我们千里迢迢到武汉,为大家服务,这本来就是一种缘分。”话是打开心扉的钥匙。随着交谈的深入,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也主动戴上了口罩。
“关键是要多从病患的角度考虑,其实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倾诉对象。”这就是申丽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 王小庚
武汉加油!妈妈加油!
四岁的果果每天在家很孤单,因为只有姥姥陪着她。“果果,你家里其他人去哪儿啦?”有人问她,果果回答:“他们都上‘战场’了。”
原来,果果的妈妈李倩是临汾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作为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员,在武汉方舱医院工作。果果的爸爸常欣是尧都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一名医生,每天要对院感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果果的爷爷和奶奶是尧都区挂甲社区卫生院的志愿者,每天奔走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为来往居民测量体温、宣传防护知识。而照顾果果的姥姥也是一名从市人民医院退休的护士。
每天晚上十点半是果果最期待的时刻。因为每到这会儿,就有机会“见到”妈妈。视频里,她给妈妈展示了她的“心意”——一幅画,画着对妈妈的思念。“武汉加油,妈妈加油!”
在武汉方舱医院,李倩主要负责为医护人员消毒工作。她没有喊苦喊累,只默默地为同事们做好防护。看到被感染的孩子身体出现不适时,她非常心疼。“我想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恢复健康,像我的孩子一样健康。”
临行前,李倩给丈夫常欣发了一句话:“疫情当前,作为医务工作者,我要去前线出一把力。”报名时,她斩钉截铁地递上那份“请战书”。出身医生世家的常欣理解妻子的决定,他说:“你出征,我为你骄傲。我们一家人都在抗疫前线努力,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全家总动员一起上。”
你有你的战场,我有我的阵地,我们一起战斗。正因为有无数像李倩这样的家庭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舍小家为大家,才换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平安与健康。
记者 王婧
“能上战场是我的荣光”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晚上,结束培训返回驻地的齐良刚与家人视频时,女儿把第一篇独立完成的作文《我爸爸》读给他听——“我觉得我爸爸很棒,他跟一些叔叔阿姨一起去武汉战斗,爸爸说那里的病人很多,愿他们早点打败病菌,早点回来!”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女儿对医生父亲的崇敬、关心和理解,一股热流充溢心间,一种感动油然而生。
而这正是齐良刚选择坚持的额外动力。
40岁的齐良刚是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上个月,他作为临汾第三批医疗队员支援江汉方舱医院。
“第一次进舱我有些紧张。”齐良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早上5点钟就起床,为了在工作期间不上厕所,甚至连水也不能多喝。”穿好防护服,做好交接班,与护士沟通过后,齐良刚开始逐个查房。
江汉方舱医院当时收治了300多名轻症患者,查房,紧随其后下医嘱、记病程需要争分夺秒甚至加班进行。这些工作都是在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加持”下完成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第一个班下来,齐良刚浑身上下全都湿透,整个人感觉都虚脱了。
“要说辛苦确实辛苦,但是一切还在掌控。真正的考验出现在2月16日。”齐良刚告诉记者,“由于配发的防护镜尺寸不是太合适,刚戴上就感觉不舒服。没想到进舱才半个小时头就疼得全身直冒汗,颞区(太阳穴部位)更是疼痛难忍,就想坐在椅子上歇一会儿。”可他转念一想手头还有这么多工作,只能强忍疼痛咬牙坚持,6个半小时下班后,齐良刚对着镜子一照,自己都被吓了一跳——颞区硬是给勒出了一个大肿包,碰都不能碰。
英雄、勇士、最美逆行者……每每看到微信朋友圈上对医护人员的赞扬与褒奖,齐良刚总会忍不住去想:“这是在说我吗?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医护工作者。在党和人民需要时驰骋战场冲锋陷阵,这是职责所在,更是光荣使命。不上战场辜负了时代,能上战场是我的荣光!”
记者 王小庚
“乐观向上的武汉人,一起加油!”
“妈妈,我想你了,爸爸说你跟病毒打仗去了,你什么时候回来?”5岁儿子稚嫩的话语常常能揭开张文红内心柔软。
“明知道有危险,你还去!还瞒着我去……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母亲的“埋怨”更是张文红逆行的动力。
“照顾好自己,等你回来。”丈夫的“不懂浪漫”张文红却很懂。
“到了武汉,一下飞机,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感觉分外温暖。”这是张文红第一次来武汉。
2月14日,我市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其中一员、乡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张文红正式进入武汉市硚口区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工作。
“进入方舱医院前,我们要按照严格的工作规范,自身清洁消毒完毕后,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等,做好全套防护准备,才能进入方舱医院的隔离病区。”上午7时,到达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后换班休息。一整天下来,张文红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口罩里一直滴水,护目镜里还有雾气。
这是张文红上阵“作战”的第一天,“方舱医院里很安静。就像武汉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静悄悄的……”张文红说自己一开始的紧张情绪被一位患者的歌声打消了,“今天,一位叔叔突然唱起了歌,不知道他唱的啥歌,只记得旋律很欢快,一下子带动得整个病区都欢快起来了,听得振奋人心。”张文红清楚地记得那位患者说话时,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我好几天不发烧了,血氧饱和度也很好,马上就可以出院了。”
“今天在方舱医院,有几位患者问我是从哪儿来支援武汉的,我说山西临汾,他们都竖起大拇指点赞。其实我特别想大声告诉他们,乐观向上的武汉人,我们一起加油!”张文红说。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