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白衣执甲乐奉献 大爱无疆写华章

2020-05-13 11:22: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护士队伍是我国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广大护士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百花盛开的五月,我们迎来了第109个国际护士节。今天,本报编发一组稿件,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对他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吴志娟 两次特殊出征

  1月22日,对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科护士长吴志娟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天是她的生日,也是医院收治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日子。作为医院第一梯队成员,当天院方宣布她进入救治一线。

  没有亲人陪伴,一袭白衣就是最美的礼赞。当天,吴志娟与8位医护人员穿好隔离衣,守候在隔离病区,患者到来后立即为其量体温、测血压、查血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与全院战友快速接诊、快速施治的“临汾抗疫速度”,也为患者打开一条生命通道。而这份速度,是20多年护理经验的积淀,更是在抗击“非典”一线奋战中的锤炼。

  时间回转,17年前的场景又何其相似。2003年,“非典”来袭,吴志娟告别新婚燕尔的丈夫,和同事一起奔赴抗击“非典”一线,三个月的经历让她快速成长。工作20多年来,吴志娟凭借一双灵巧的手、一双不知疲惫的腿,一路走来,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悄悄地把病人放在了心中。20多年间,无论多苦多累,她都微笑着将自己无私的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传递给病人和同事。

  进入病区前,吴志娟会手把手对年轻护士进行培训,亲自示范隔离病区消杀防护知识及操作,穿脱防护服流程、患者的治疗等,做到人人掌握、层层把关。在隔离病区,每天查房时为患者整理床单、健康宣教、询问饮食休息情况。与第一例确诊患者小潘互加微信,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其需求,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鼓励和疏导,让其情绪稳定。

  从穿上这身洁白的护士服起,吴志娟就严格要求自己,力争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有时候科里要抢救病人,无论多晚,无论在哪,她总是随叫随到。最近是结核病的高发期,由于结核病也属于呼吸道传染疾病,会伴有低烧咳嗽。现在,吴志娟又转战结核病区,为90多位结核病患者及他们的陪床家属做体温检测及新冠肺炎的健康宣教。


  邢淑洁 用爱温暖患者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歌手,不能用动人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护士,我的职业就是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用浓浓的爱温暖患者的心灵……”这是市人民医院保健科护士长邢淑洁写在抗疫日记中的一段话。

  市人民医院是我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为了缓解发热门诊的压力,该院成立组建了留观一区和二区,邢淑洁被抽调负责护理工作。

  “从2月10日进入留观病区,我和同事连续40多天都没回过家……”邢淑洁说,当时全国的疫情情况都不太明了,大家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3月初,一名从韩国回来的女留学生,因发热主动到市人民医院就诊。“该患者有抑郁症,且有过自杀史。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我们都对她特别关注,从饮食起居及心理等方面都对她照顾有加,就怕她在隔离期间有过激行为。”邢淑洁说,隔离治疗期间,其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当患者知道这个好消息后特别高兴。但恰在此时,国家《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发布,按照新标准,即使两次核算阴性也需在发热7天后进行抗体检测,且由于她是在韩国疫情严重期回国,为了安全起见她必须在医院隔离满14天才能出院。几天后,该患者出现了烦躁、焦虑等症状,再后来,她情绪低落、精神几近崩溃,且有自杀倾向。为了防止她有过激行为,邢淑洁安排每班值班护士排查病室内的安全隐患,每天轮流陪护进行安慰,确保患者安全。

  “经过几天的陪护、安慰,该患者才慢慢放松下来,开始和我们交谈,有时候还会讲一些国外所见所闻及留学经历。”邢淑洁说,当时该患者还要上网课,由于手机流量不够用,她就协调医院,专门在病房里安装了WiFi,在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该患者情绪逐渐好转,直至顺利出院。


  王 慧 绝不轻言放弃

  “白衣天使,一个美丽的称谓。记得刚刚戴上那庄重神圣的燕尾帽,在综合医院实习的时候,特别喜欢别人这么称呼我,心理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6病区护士王慧说,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她是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那份荣耀感让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憧憬。

  5月8日下午,记者在该院6病区见到了有5年工龄的26岁护士王慧。别看她身材瘦弱,干起活来却十分老练。采访刚进行了十几分钟,就听见病区内一阵骚动,见此情景,王慧赶紧冲了上去……原来,一名患者突发癫痫。

  几分钟后,王慧从容地回到护士站,熟练地进行医疗器械消杀。“癫痫和哽食是最危险的,处理不好两三分钟就能要命!”王慧镇定地说道。在这个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出王慧虽然年轻,但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

  就是这个动作熟练、处理突发事件镇定从容的“老”护士,刚到精神科时,却动过辞职的念头。

  原来,刚到精神科工作时,有一次,王慧正准备给一位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打针,患者称要先去卫生间,却借机绕到王慧侧面,狠狠在她脸上打了一巴掌,让她踉跄了几步后差点摔倒。

  “当时,脑子特别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王慧回忆道,尽管患者的家人不停地道歉,她当时硬着头皮给患者打完针后,迅速跑回护士站,趴在桌子上委屈地哭了。护士长和同事都赶紧来安慰她。原来被患者突然袭击,几乎所有的同事都遭遇过,有的甚至被患者咬破过手臂……在同事们的安慰下,她渐渐平复了心态。

  “说实话,我是个喜欢挑战的人,且做事有始有终,既然开始了,我就不能轻言放弃!”当看到一个个因为精神障碍而痛苦不堪的患者在他们的细心治疗和呵护下逐渐好转,康复回家,回归社会时,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份工作的神圣。


  张智霞 护理岗上的“发明家”

  她,用心用情18年,立足临床患者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她,10项护理用品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颅脑引流高度调节装置”在全国两次比赛中荣获创新发明三等奖;她,主持省级科研两项,市级科研一项;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及参编书籍7部,参与编写中华护理学会《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团体标准……这些荣誉,并非属于高精尖行业的科学工作者,而是出自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智霞,一位从护理岗位走出的“大发明家”。

  18年来,张智霞在工作岗位始终秉承着“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系统研究专科项目,深入开展特色护理,努力拓宽护理创新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回忆以前,“颅脑引流装置”既没有刻度标记又没有固定的放置位置,护士们经常只能拿绳子绑在患者床旁,以寻求恰当的高度,这样的方法既不美观,又不科学,还影响工作准确性。2016年,张智霞就着手开始设计“颅脑引流高度调节装置”,并于当年就申请了专利,在医院进行推广。

  2020年3月,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开始启动互联网+护理活动,慢病患者经过手机下单,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针对这项工作,张智霞十分重视,她对全院护士进行层层选拔,从880名护士中筛选出30位专科护士,并为他们购买人身保险,进行专业培训,保障每次他们有专人陪同,随身携带一键报警系统,进行入户护理服务。同时,护士们还佩戴着护理记录仪,以便考核护士操作流程是否规范,监督护士规范操作,在服务的同时保障着护理质量。

  张智霞主持的课题《标准化病人在新入职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把“标准化病人”应用到新护士的培训中,促成培训方式的改革。培训由传统的讲与学,演化为护士全程参与的“演练”,通过两年的课题实践,新入职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显著提高。

  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身兼临床工作人员和管理者于一身,张智霞时时将对新人的指导、管理当作重要使命,带领全院护理队伍成为技术过硬、深受患者信赖的优秀团体。


  焦一倞 把心放在患儿身上

  “回到家,孩子营养一定要跟上,一定要按我们教的方法制作辅食,尽量避免发生惊厥……”5月11日,是小囡囡(化名)出院的日子,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科护士长焦一倞在送囡囡出院时,详细地叮嘱家长回家后的注意事项。

  焦一倞仍记得5月5日,一周九个月的囡囡因高热惊厥从吉县转到该院时,老人只给孩子吃米汤泡馍的情景。囡囡家是贫困户,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奶奶和姥姥不懂科学喂养知识,孩子又黑又瘦。焦一倞当时就跟老人讲宝宝喂养知识。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一些,她经常给孩子送一些水果和容易消化的小点心。

  参加工作12年来,焦一倞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一心扑在病房,把心放在患者身上。她多次被评为市级、医院的优秀护士、优秀护理工作者。2018年,她带领的护理团队被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孩子病情变化快,通常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现在独生子女多,往往一个孩子看病,多名家长陪同,无形中给护士造成更大压力。”焦一倞说,在儿科听家长说得最多一句话是“一定要一针扎好”。

  “我也是妈妈,理解家长的心情,毕竟孩子得病很受罪,如果能一针扎上,家长心理上自然会认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双方的紧张情绪。”每一个护士都想有“一针见血”的本领,焦一倞也不例外。为了练就“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她在自己身上练习,手臂上经常有红红的针眼,熟记人体浅静脉解剖位置及走向,掌握静脉穿刺用具的性能和特点,熟悉儿童的心理,掌握有效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方法及与家属有效沟通的方法。她多次在医院举办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技能比赛中拔得头筹。成为护士长之后,她把小儿静脉穿刺作为儿科常抓不懈的一个重点工作,经常性地组织护士开展百针穿刺比赛,还有各种操作考试。

  “现在科里每一位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都很扎实。”焦一倞说,孩子能少受罪,我就无比欣慰,也由衷地为自己的科室感到骄傲。


  许 媛 我是党员我先上

  “坦诚做人,踏实做事,与人为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真实的人生。”这是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许媛的座右铭。

  许媛,1982年出生,副主任护师,从事护理工作15年,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市人民医院将感染性疾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感染组合并为发热门诊。许媛和她的同事紧急部署,重新布局,制定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张贴标识……承担起了发热病人的初筛、诊治、留观、救治、护理等工作。

  “党员在哪里,哪里就是坚强的战斗堡垒。”刚开始,大家对病毒的认识有限,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防护服,难免有些害怕。“我是党员,我先上!”为了给大家做好榜样,许媛第一个穿着防护服进入了隔离区。

  “我们虽然不在武汉,但是刚开始的那几周,接诊的许多发热患者都有湖北或者国外旅居史。谁也不敢大意,一切操作流程都按照疫情一线的标准,严格执行。”许媛说,隔离区的工作远比想象的要繁重,不仅要承担本职的护理工作,还要给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照顾患者的起居饮食,承担病区的保洁、搬运医疗废物等。刚开始那几天,大家真的有些吃不消,后来都慢慢适应了。

  春节前夕,30多岁的王女士带着孩子从武汉回到临汾的娘家,丈夫由于封城留在了武汉。大年初二,王女士由于发热咳嗽,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留观治疗期间她一方面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也怕传染给父母和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几天后出现了急躁、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不配合吃药,抵触治疗,后来连饭也不吃了。“我们了解情况后,针对性地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一有时间就去陪伴、安慰,讲一些防控知识,解除她后顾之忧,并且为其准备了书籍、水果、酸奶……”许媛说,在医护人员的安慰和帮助下,这位患者心态逐渐平稳,经过14天的隔离和治疗后出院。

  该院发热门诊自开诊至今共接诊发热患者2700余人次,许媛和她的同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并实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零感染的“双零”目标。


  张国荣 NICU里的“护士妈妈”

  监测体重、血糖,测量黄疸值,每30分钟输液通路检查,每小时全身评估,每2小时更换尿布,每3小时喂奶拍嗝……5月10日晚,在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主管护士张国荣正在专业而娴熟地为危重症新生儿进行护理。“孩子跟成人不一样,只有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适。体弱的孩子和正常孩子还不一样。”在给每位小宝宝护理的同时,张国荣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哭声判断孩子们的需求,通过报警系统第一时间准确到达孩子的位置。

  在NICU,最经常的动作就是洗手,每个接触宝宝的操作都要消毒,“院感很重要,一天洗多少次手,还真没数过。夏天还好点,到了冬天,手上全是裂口。”张国荣说,在NICU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颜值再高的护士,也有一双“拿不出”的手。而面对这些娇小的新生命,张国荣总是给予妈妈般的呵护。作为一个早产儿的母亲,张国荣更是感同身受,也更有耐心,更懂得怎样让家长宽心。

  “NICU是离死亡最近、也是离重生希望最近的地方。”2016年,一场“惊涛骇浪”的救治,让张国荣记忆犹新。孕27+5,体重仅770克的小章鱼(化名),一出生就呼吸停止。“被转运至我院时,皮肤透亮,胳膊只有手指那么细,整个小身体只有手掌那么大。”超早产儿太精细太脆弱,即使有高超的医术,24小时不间断的精细护理,依然危机四伏。“即使我们把最好的治疗方案给孩子,也不能保证孩子预后会好。”当张国荣把情况明确告知家长时,穿着破洞的布棉鞋、兜着羊肚毛巾的姥爷坚定地说,这是一条命,怎么能说放弃,除非他自己挺不过来。家长的坚持,让张国荣很是动容。

  胎儿的肺脏要35周才能基本发育好,即使给小章鱼打固尔苏,他的呼吸关也很难通过。为了加强孩子的肠内营养,第一次只给小章鱼加0.5毫升奶,就出现了胃肠道不耐受、血氧下降、呼吸暂停……“后来出现了多次危重,经过不懈努力,孩子过了呼吸关、营养关还有感染关,一步一步挺过来了。”住院92天,小章鱼体重增加到2000克,达到了出院的标准。

  在NICU工作不同于其他,没有寒暑四季,也不分白昼黑夜,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是一样的工作状态。下大雪,起大雾,经常半夜转运,张国荣从无怨言,她说:“一个孩子连着一个家,成就一个孩子就是成就一个家的幸福,这让我很有自豪感。”


  李艳梅 誓言渗入血液

  “挽起长发,戴上燕尾帽,握拳齐耳,在明媚又温柔的阳光下宣读南丁格尔誓言那一刻,关于护士的一切便如呼吸般自然渗入我的血液……”这是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李艳梅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

  2001年,李艳梅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市中心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9载光阴似箭,复杂而繁忙的工作,没有淹没她的热情,反而让她一步步成长。如今他们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刘辉团队”。

  自担任护士长以来,李艳梅没有陪家人度过一个除夕、一个完整的假日。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他们病区多次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护理病区和临汾市优秀护理病区等荣誉,连续6年患者满意度均在99%以上。

  在日常工作中,李艳梅力求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痛苦,尽己所能给予患者最大的帮助。去年夏天,病区收治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3天没大便,值班大夫给患者开了开塞露纳肛。“当时,我帮她挤进去后,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让我再动了。我想那就给老人留一点隐私吧,就在门外等。”李艳梅说,过了一会儿她进去看,老人说:“正解呢,太难闻,你还是出去吧。”又过了十几分钟,李艳梅再次走进病房,老人家还是很不好意思地说:“护士长你还是出去吧,实在解不出来再叫你。”就这样来回折腾了几次,最终还是没解出来。“我说服了老人,帮她检查了一下,发现肛周有大小不一且很硬的粪块,根本无法解出来,便决定帮老人抠出来,减轻一下她的痛苦,没想到老人百般阻挠,说这样太难为我了……”李艳梅说,这是她的本职工作,随后就直接下手帮老人抠粪块,当几个很硬的粪块都出来后,她才松了口气。“解出来了!”患者老伴儿高兴地说,“就连儿女也做不到这一步,真是难为你了……”说话间,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平凡的岗位,无私的奉献。19载砥砺前行,李艳梅用实际行动让患者感受到了她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树立了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刘 红 信念脚步丈量

  “用我的关爱坚定患者重返社会的信念。”这是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四病区护士长刘红的座右铭。10年前,刘红怀着好奇走进了精神科开始从事护理工作,从与患者慢慢接触,到做好每一个患者坚强后盾,守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她从一名懵懂的护理新手逐渐成长为病区的护士长;10年磨砺成长,让她真正体会到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神圣与伟大。

  “精神科的护理不像其他综合医院里的护理,我们要不断用爱和关心对待每一个脆弱的心灵……”刘红说,还记得去年有位中年女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生活不能自理,饭菜需要喂食;且行为紊乱,严重时还将自己的粪便到处乱抹。在帮她清理过程中,她却趁刘红不注意,又将污水喷到刘红的身上和脸上。尽管如此,刘红也没有生气,她一边用衣袖拂去脸上的污水,一边用温和的言语安抚她……当患者一身清爽地走出洗澡间时,刘红全身一点力气也没了,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20多天。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该患者康复出院,还微笑着向刘红和她的同事说“再见”。这时,刘红感到无比欣慰。

  “我们科室的护士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被父母宠大,但现在面对自己的工作,大家都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还要用微笑予以回应……”刘红说,正是作为一名护士的强烈责任感,以及高尚的南丁格尔精神鞭策着她们不断成长……

  “经过许许多多酸甜苦辣的历练,我的心理逐渐成熟。”刘红说,她要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护理工作,把爱岗敬业当作人生追求。这样才能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懒散,多一些上进。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她会沉淀所有经历,让南丁格尔精神伴随她砥砺前行。


  付双莉 竭力护你无恙

  “请打开您的健康码。”

  “请这边扫码出示您的行程码。”

  “住院病人必须佩戴腕带,陪床请出示出入证。”

  “请保持一米的距离。”

  ……

  5月8日,在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门诊入口的预检分诊处,为了不放过任何“潜在风险”,门诊护士长付双莉站在门诊大厅稍微靠后的位置,“逢入必检、逢人必问”只为把好疫情防治工作的第一关口。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麻利地测体温、登记资料。从腊月廿八至今,每一天,她和同事都是如此。

  “预检分诊看似麻烦,但这是抗击新冠肺炎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早期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付双莉说,从刚开始所有来院人员在进入医院各门诊、病区前,均需认真填报个人流调信息,并和健康码、行程码搭配使用。表格换了几次,信息越来越完善,但付双莉并没有一丝松懈,总怕漏报,一一登记在册。

  “每天重复着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几百次。”付双莉一天下来口干舌燥,身体疲乏,声音嘶哑,下班后不得不抬高下肢以减轻腿脚肿胀。即使这样,每天仍然不厌其烦地测温、询问、教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在疫情之初和我市成为低风险区后,也遭到不少就诊患者及家属的冷眼与质疑:“一天这么多遍,有必要吗,我看你这就是在刁难我们。”

  每当这时,付双莉总是耐心解释:“您看病人免疫力都低,一旦有个疏漏,就会造成大面积感染。”因为付双莉和同事知道,这不仅仅是排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安检之门,也是守护全院的第一道哨卡。大部分人听了以后都表示理解,有的还对不理解情况的人进行劝告。

  在防控隔离之初,回想起17年前参与抗击“非典”时的场景,付双莉总能从中总结经验。“现在全国都在复工、复产、复学,同时‘五一’假期人流量增大,国内出现无症状感染者,防控风险依旧存在。”为进一步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发挥预检分诊的“前哨”作用,付双莉说她会紧紧守好医院的大门,更守好健康之门。

  记者 郝海军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