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科长杨瑞:采集“生命的希望”

2020-07-29 10:00: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提到无偿献血,人们马上会想到市区里定点停靠的献血车、献血屋。其实,还有一些采血车每天都穿梭在各县市和乡村之间,不论刮风下雨,为那些急需用血的患者采集着“生命的希望”。

  7月24日10时,在隰县县医院门诊大楼广场上,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科长杨瑞正忙着给前来献血的群众填写身体情况表,回答群众关于献血的疑问和化验血液标本。10米车厢就是杨瑞和同事们的“战场”。

  “有时候要去远一点的县或村,就得6点多到岗,7点出发!”杨瑞说,他们科室一共3辆外采车,每个车上有10余名队员。这3辆外采车,承担着全市17个县(市、区)的外采任务。每天出发前,他们都会各自分工先对采血车进行清扫、消毒,然后将采血所需物品一箱箱搬上车,经常是迎着朝霞出发,顶着落日的余晖返程。

  乐观、开朗、随和、健谈,是杨瑞给所有献血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但了解她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在她大大咧咧的外表下,还有柔和细心的一面。“其实,外采时,不是你想去哪就去哪,漫无目的地乱跑是不行的。”杨瑞的同事曹大千说,每次出发,都是无数次努力才促成的结果,需要细心和耐心地与团体单位沟通、宣讲。

  今年疫情期间,各社区、村镇都处于封闭状态,不让随便进出,城市街头的采血量下降。由于全社会都按下了“暂停键”,这对于血站来说,不出去就意味着采不到血,就意味着无法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以前经常合作的学校、单位和志愿者群体,都因为疫情停学、停工、停产,无法采血。”杨瑞说,当时各村镇的人都封闭在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护和全面消杀的情况下,和一些低风险地区的村庄卫生室、村委会协商,到村里采血。

  “为了减少聚集,我们和村干部一起通过微信群、村里的大喇叭等对村民宣讲献血知识,定时段、分批次组织愿意献血的村民到献血车上献血。”杨瑞说,为了多采血,他们只能多跑路、多宣传,拉长战线,在防控措施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保障临床用血。

  杨瑞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们在尧都区刘村镇马务村采血的时候,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群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当天采血21600多毫升;在襄汾县小韩村采血的时候,由于疫情,饭店不开门,该村一些村民便在自家做好饭给工作人员送来,让他们特别感动。

  在杨瑞和他们团队的努力下,不少卫生室、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纷纷挽袖,保障了临床用血。除了每天外采,市中心血站的许多工作人员也都自愿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他们既是采血工作者,也是献血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从2月下旬到3月底,杨瑞带领团队,采集2300余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市的临床用血;6月底,他们圆满完成了上半年的采血任务。

  2003年来到市中心血站工作至今,杨瑞从一名普通的采血护士,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献血服务科科长。17年来,杨瑞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采血技巧,先后获得了市卫健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每一位献血者的尊敬。

  杨瑞清楚地记得去年在一个县采血时的情景,那天傍晚,他们准备返程时,一位50岁左右的建筑工人急匆匆地来到献血车前,只见他黄色安全帽下黝黑的脸上全是汗珠,身上、鞋上还有一些来不及清理的水泥残渣和灰尘,一看就是刚从施工工地赶来的。杨瑞见此情况没有推脱,重新打开机器单独为他一个人服务。献血过程中,建筑工人的一个行动让她特别感动,他拿出一件干净的外套,小心地铺在献血椅靠背上,生怕一身的汗水和灰尘弄脏了献血车。

  “献血者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处境,也许终日忙碌生活拮据、也许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都是在用热血救助他人生命,必须以十二分的敬意对待他们。我们这点辛苦又算什么呢?”这件事让杨瑞一直铭记于心,并经常和新加入的同事讲起。

  “我们和手术台上的医生一样,都工作在生命一线……”杨瑞经常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正是这样,她和所有血站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付出,为献血者和患者之间架起了生命的桥梁,他们用责任和奉献保障了全市的临床用血,从而也让这座城市充满温馨与爱意。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