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的故事

2020-08-26 09:44: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浅绿色的墙壁,米黄色的地板,舒适的沙发,各种花束装扮其间,诊室里,医生和患者倾心交谈,走廊里,医护人员亲切地招呼家属……走进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感觉不是在医院,而像是走进了一个温馨的家。

  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成立于2016年1月,当时仅有一名心理咨询师,一间咨询室和一间宣泄室。经过5年时间,心理科逐渐发展壮大,现已初具规模,发展方向也从病区慢慢转移到了门诊。

  2020年7月,市第五人民医院新区投入使用,心理科共划分6个功能区共11个房间,专门设置了接待室、咨询室、测查室、团体活动室、宣泄室、沙盘室以及办公室等。

  “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我们在诊疗室、咨询室、测查室、宣泄室等布置上都花了很多心思……”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李彩芳说。

  用心倾听 尊重生命

  在市第五人民医院采访,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温馨,更多的是医护人员的用心和用情。在这里有一群善于倾听、充满大爱的白衣天使,在这里,患者不仅仅是接受治疗,更是被接纳、被尊重,每一位患者都能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28岁的患者小王,是家里的独子。因情感打击而发病,起初表现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后来病情加重,出现认知障碍,不能正常交流。父母曾带他到北京、上海等地治疗,经过一年多辗转求医,效果不佳。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外债。后来经朋友介绍,专程来临汾找李彩芳求医。

  收治了小王后,李彩芳组织全科的医师反复研究,查阅资料共同制定了治疗方案,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悉心护理,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积极鼓励患者参加社会功能训练。考虑到小王家里的情况,李彩芳在尽可能让患者少花钱的同时,还把自己家里的衣物及生活用品送给他。

  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小王开始能与家人沟通,并且能够自己整理床铺,现在即使在发病的情况下也能听别人的劝阻。

  “孩子能恢复成这样,真的是奇迹!太感谢你们了。”小王的妈妈说。

  学会沟通 幸福可及

  “对患者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重要。有时候我们需要治疗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心理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段萧婷说。

  去年,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30多岁的女性到医院咨询,说其10岁的女儿表现叛逆,打母亲,威胁老师,与同学关系恶劣。该院心理医师们经过对来访者及家庭信息进行采集后,决定采用家庭治疗法为其治疗。段萧婷说,第一次治疗时,孩子一直用仇视的眼神看着母亲,甚至在母亲的叙述过程中突然站起来攻击,他们赶紧制止;第二次治疗时,孩子在谈话过程中哭泣,母亲却无动于衷,段萧婷看到这一幕后,便拿一张纸巾递过去,让其为孩子擦眼泪,这是母女俩在治疗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随后,她引导这位母亲要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多去安慰和鼓励孩子。

  段萧婷说,沟通是每个家庭都要学习的重要课题。其实,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情感淡漠,但是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学会沟通,慢慢就会发现,幸福就在眼前。

  打开心扉 助燃希望

  “沟通可以缓解压力,倾听可以帮助患者打开心扉。”心理科心理咨询师梁盼说,18岁的患者小慧(化名),因情感问题导致重度抑郁,与家人交流出现障碍,后来在其哥哥的陪同下来心理科就诊。在治疗中,梁盼发现,该患者不仅严重酗酒、抽烟,甚至还有自残行为。“刚开始,小慧极不配合治疗,且在交流中仅用‘嗯’‘哦’等语气词来回应,且不和我有目光的接触。”梁盼说,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沟通,慢慢建立信任。一个月后,小慧开始向梁盼吐露一些自己的事情,梁盼就一边耐心地听,一边予以肯定和安慰,渐渐地小慧逐步走出来,向梁盼倾诉自己的遭遇,还加了梁盼的微信,回家后主动和梁盼谈心。经过3个月的治疗,小慧已能和家人很好相处。

  在心理科,医护人员悉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记着他们的生日,居家定期治疗的患者在生日当天,也会收到医护人员送上的祝福;住院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会送去蛋糕;春节,不能回家的患者、家属还能和医护人员一起包饺子,高高兴兴过大年;元宵节时,患者也同样能吃到香甜的汤圆。为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科里想方设法开展各种有趣的文体活动,扭秧歌、跳健身操、开联欢会。提起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们连连夸奖,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患者就如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而我们就是耸立的灯塔,用光照亮归路……”李彩芳说,“用爱点亮他们的心灯,用情助燃他们的希望,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