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出生于1921年的石兰峰生前是霍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妇产医生。她毕生从事妇幼卫生事业,走遍了霍州300多个村庄,接生了3000多名婴儿,组织培训了400多名妇幼保健员,是霍州第一个运用新法接生的医生、第一个运用剖宫产术接生的大夫,第一个去协和医院讲学的白衣战士。在25年的工作生涯中,石兰峰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深受全县人民爱戴,以其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16周年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邓颖超亲切接见,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1972年9月13日,石兰峰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时间跨越半个世纪,当地人民丝毫不曾忘怀“人民的好医生”,石兰峰的事迹依然家喻户晓。随着电影《石兰峰》在霍州开拍,社会各界再次掀起追思石兰峰事迹、学习石兰峰精神的热潮。
在电影《石兰峰》正式开拍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石兰峰》制片方和部分演职人员以及她的徒弟、同事还有当年她接诊过的产妇,从不同角度展现这位平凡医者“忠爱人民”的无私大爱,并编发一个整版以飨读者。
曾经的病人:
石医生是我的亲人
周海桂讲述与石兰峰的故事
9月13日,在霍州市区一个静谧的小院里,记者寻访到83岁的周海桂老人,她讲述了与石兰峰的故事。
“1961年,我从霍州市陶唐峪乡义城村步行30多里到县城,慕名找石兰峰医生看病,说明病情后,当时石医生很为难,说她马上要去李曹下乡,把所有器械都交了。我说不要紧,你下乡回来,我再来。没想到石医生说你走这么远的路不容易,不能让你白来一趟。’”周海桂说,石兰峰又向医院要回了器械,仔细给她做检查,但她需要打的针当时医院没有。“石医生再三考虑了我的情况后说,你回去吧,等什么时候有了,我给你买下,你再来拿,免得白跑。过后不久,石医生捎口信让我来打针,我记得很清楚,药费是两块七毛钱,我给了她三块钱,石医生当即借来三毛钱给了我。”这两件事深深感动了周海桂,从此,“石兰峰”这三个字牢牢刻在了她心中。
周海桂生第二个孩子前身体很虚弱,腿脚浮肿得厉害,石兰峰见到她说:“你路这么远,行动不方便。要不先住在城里吧,我好照顾你。”石兰峰就在她租住的院里给周海桂找了一间房子。在临产前一个多月里,周海桂就住在这个院子里,每天见石医生下班后还在工作,虽然不苟言笑,但是耐心细致,从不厚此薄彼,一般患者来时愁眉苦脸,去时满面春风。“她不是对我一个人好,她对所有人都好,她的小屋里经常住着有困难的病人,有的病人因为生病,体味很重,可她从不嫌弃,就与病人住在一个炕上,不管是脏是净,她该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如果病人没钱,她就自掏腰包买药先治病,这样的好医生实在少有啊!”
周海桂生下女儿的那天,由于通讯不方便,无法马上告知在学校工作的丈夫,石兰峰守了她半夜,由于要上班,又请母亲看护周海桂:“在我心里,这对母女都是恩人。”大女儿一周岁时,周海桂带着一面亲手缝制的锦旗送给石医生,“去了后才看到,送石医生的锦旗层层叠叠。”
“我有四个孩子,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他们小时候,我就给他们讲石兰峰的故事。”周海桂拿出一个珍藏多年的玻璃相框,里面夹着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位母亲和四个孩子坐在炕上看着几张报纸和一本书,“那些都是报道石兰峰事迹的报纸和书。”多年来,家里的照片换了一拨又一拨,可这张照片被单独留在一个相框中,从来没被替换过,记载石兰峰事迹的书和报纸也一直保留着。4个孩子从开始识字就从《红色医生石兰峰》这本书里认识了石兰峰,“我经常告诫孩子们,石兰峰医生就是你们的榜样,教育他们学习她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精神,要像石医生一样做人、工作。”
“每年清明节,我和丈夫总要带着儿孙们去李曹给石兰峰扫墓。后来霍州市委、市政府要为石兰峰建馆修墓,我马上捐款。”周海桂说,“石兰峰医生是我们全家人的亲人,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同事梁鸿鸾和柴志英回忆:
生命最后一刻,她说“别管我,先救病人!”
大地有情,青山含悲。听说电影《石兰峰》要开拍,石兰峰生前的同事、好友、徒弟,她诊治过的妇女,她接生的孩子们……很多人闻讯赶到拍摄现场,缅怀这位“人民的好医生”,其中,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提到她不时抹眼泪。
84岁的梁鸿鸾说:“我和石医生一起工作7年,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特别关心,那天早上她感冒了,我劝她不要再出诊,可她坚持要去,没想到,回来时人就没了……她总是这样,为了别人顾不上自己,不然也不会那么突然、那么早地离开我们。”
“就不能想这事,提起她我非常难受!”84岁的柴志英在石兰峰倒下时的手术室里说,“就是这个房间,就是这个位置,就是这张手术台,当时,手术台两边有领导及同事,我就站在她旁边,她来帮我处理一位流产需要清宫的孕妇,手术即将完成的时候,我看到她的手在颤抖,就说石医生,我来吧。可她坚持自己能行,没想到话音未落,她的身子就歪倒了,我立即撑起一条腿,张开胳膊抱住她,她就倒在我怀里……”虽然已经过去48年,但是,想起那一幕,柴志英老人依然难过不已:“她倒下后,领导与同事们立即围了过来,可意识逐渐模糊的她说别管我,先救病人……”
“同事好几年,她经常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和她在一个房间住了5年,她的一举一动都感染着我。那时,无数孕妇及家属点名让她接生,她总是风雨无阻,不分日夜,每天晚上都出诊,我记得,有一个晚上她接了7个孩子,可她从无怨言。有时看她太累,就劝说让别人去吧,她总是说人家叫我呢,生娃娃人命关天,不去不放心。”柴志英不能忘记,“那个年月大家都困难,很多人住院交不起钱,她就主动出钱帮她们,或者让她们住在自己和母亲租住的小屋里。她是党的好女儿,是我的好同事,我们永远怀念她。”
徒弟董雅琴:
把老师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电影《石兰峰》拍摄现场
“石兰峰老师不仅接生了我,也是我从医的启蒙老师。”今年67岁的董雅琴是霍州市人民医院一名退休的妇产科医生。她与石兰峰的故事,要从她出生时说起。生产董雅琴时妈妈出现了难产,是石兰峰用产钳将她夹出,并将已经出现窒息的她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
“从学医开始,老师总是不辞辛苦,一遍一遍手把手地教我,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董雅琴的成长背后都是石兰峰老师的默默付出。第一次做剖宫产手术时,虽然已经模拟过很多次了,但真的拿起手术刀,董雅琴很是紧张。“有我在,不要紧张,你绝对没有问题。”石兰峰的鼓励,让董雅琴没有了后顾之忧。
犹记得1971年,汾河大桥因洪水冲击而坍塌,当时有一名危重产妇无法入院。石兰峰带着董雅琴,卷起裤腿,提着鞋子,从汾河中淌过。洪水从膝盖到没过了董雅琴的腹部直到胸口,心里特别害怕的董雅琴,担心地对老师说:“为了这一个病人,别把咱们两个都冲走。”石兰峰挽着她的胳膊说:“不要看水,一直往前看,想着还有产妇需要我们救治,就不会害怕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为了患者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死的精神,影响着董雅琴在医院妇产科40年的从业生涯。她时常把老师的故事讲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希望他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老师用过的医疗器械淘汰后,董雅琴一直小心珍藏。听说老师的故事要拍成电影,她将这些珍藏全部无偿捐出,就是希望老师的红色精神能够传遍全国,成为新时代医生的楷模。
制片人张麒东:
以“六心”传播正能量
“医生牺牲在手术台旁,当初一听到这个故事就被深深感动,当即决定以她为原型人物,拍摄一部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的电影。”9月13日,“红色医生”石兰峰牺牲48周年忌日当天,电影《石兰峰》在霍州市李曹镇卫生院举办开机仪式和新闻发布会,该片制片人张麒东阐述了创作初衷。
“霍州很多人都知道她的故事,石兰峰是临汾乃至山西的骄傲,是备受推崇的偶像与楷模。”张麒东说,“去年10月份,我们开始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题材时,临汾市卫健委推荐的石兰峰医生的事迹当即打动了主创人员。10月9日,一行人来到霍州市石兰峰纪念馆进一步实地了解其光辉事迹,更加坚定了创作决心。”
历史的星空总是因英雄而璀璨。今年疫情的发生,更坚定了创作者的信心,“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我国卫生工作者不怕牺牲、争上一线的精神感人至深,这正与石兰峰医生坚持以病患为重,最终倒在手术台上的感人形象相契合。在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感召下,本片所有主创人员更深切地感到,这部正能量的影片必须担当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重任。”张麒东说。
本片将用立初心、下决心、得民心三个部分给观众呈现一个质朴的、真实的石兰峰,真实诠释石兰峰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全体演职人员将继承发扬石兰峰精神,守初心、定决心、聚人心,用最大的热忱完成本职工作,力争将本片制作成人民心中的好作品。
“以前,很多娱乐片带偏了年轻人,使他们迷失了方向。公司在寻找主旋律题材,首先考虑的是传承问题,我们拍摄这部影片,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身边有这样的模范,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医生,在党的培养和引领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是白衣天使学习的榜样、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更是广大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要让下一代更加坚定对党的信仰,沿着先辈的脚步前行,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张麒东介绍,影片的前期拍摄大概于9月底结束,年底前完成制作,预计时长90分钟。
美术指导席军:
为弘扬石兰峰精神出把力
走进电影《石兰峰》主拍摄地——霍州李曹镇卫生院,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主楼上方画着光芒万丈的毛主席头像。进入主楼走廊,昏暗的灯光,墙上写着毛主席语录。进入屋内,豆绿色的墙裙,白色木制条椅,铁皮暖壶……
今年8月份,电影《石兰峰》剧组美术指导、山西省当代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席军,带领美术组进驻现场后,为了还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场景,一方面对主拍摄地场景进行改造,一方面寻找和收集符合年代感的道具。
为了还原当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去当地老百姓家采风、选景。席军说,在整个拍摄场景的改造中,最难的是整个医院主楼形象的改造。
为了把场景处理成20世纪60年代的样子,席军不惜大动干戈,把主楼外墙的瓷砖全部敲掉,再贴上旧砖面,把塑钢门窗全换成木头门窗,每天加班加点,用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改造。
为了把石兰峰生前用过的东西和同时期医疗设备尽量都找到,使影片质量更高,席军带领美术组找遍了周边的农户家和石兰峰徒弟同事家。手术室的无影灯是最难找的,大家都不知道五六十年代的无影灯是什么样,在网上也买不到。石兰峰的一个徒弟听说剧组的需求后,立即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个无影灯送来,才解了剧组的燃眉之急。
席军说:“我是咱们临汾人。当时一听到张麒东制片人说这部影片是讲述家乡一位红色医生的故事,就特别愿意来。等看了电影的剧本后,我特别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把电影的美工做成精品,为弘扬石兰峰精神出把力。”
主演潘雨辰:
用心演绎还原人物形象
“首先,我要对石兰峰老师表态,我一定会演好她。”祭奠仪式过后,石兰峰的扮演者潘雨辰,又一次走到石兰峰墓碑前静默,与石兰峰再一次“对话”。潘雨辰说,作为一名演员,能演一个有原型的人物,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5月份,看到石兰峰电影剧本后,潘雨辰就深深被石兰峰的故事打动。“她真的是把为人民服务放在自己职业和生命的第一位。”潘雨辰在网上查了石兰峰生活的年代背景,苦于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留下石兰峰的影像资料,只能从仅有的几张照片和纪念她事迹的书籍中去想象石兰峰的精神面貌。
来到霍州之后,潘雨辰才发现,在霍州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石兰峰,这里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石兰峰的样子和形象。潘雨辰也通过石兰峰的徒弟董雅琴对其了解更贴切、更深入,她更能体会霍州人对石兰峰的尊重,以及石兰峰留给霍州人民的感动和石兰峰精神在霍州当地的传递。
“作为霍州第一个运用新法接生的女医生,石兰峰在岗位上付出了所有。疫情期间,白衣天使冲在疫情救治最前线,这都是时代赋予人民医生为人民情怀的完美诠释。”因为这部戏是很多人心中的期盼,所以在拍戏的过程中,为了能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潘雨辰因反复淋水而着凉,但她依然坚持。她说要将石兰峰的责任感、胸怀、职业精神表现出来,把石兰峰的真实形象演绎出来。让大家看到自己,就像看到了石兰峰。
母亲扮演者刘晨霞:
发扬石兰峰精神 责无旁贷
电影中扮演石兰峰妈妈的刘晨霞在看到剧本后,被石兰峰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感动,立即放弃在宁波的另一部电影加入《石兰峰》剧组。在开机前祭拜石兰峰的时候,刘晨霞深情拥抱石兰峰墓碑的那一刻,便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连续遭受丧父、丧夫、丧子,石兰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她还能以暖人之心,誓要解除百姓疾苦。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她一个人背着干粮,跋山涉水步行200余公里,去学习新法接生。学成归来,为宣传新法接生,她的足迹更是遍布了霍州大大小小300多个村落。”作为一个山西人,刘晨霞为山西能有这么好的医生而骄傲。她说,发扬石兰峰精神,她责无旁贷。
对于石兰峰人格魅力的养成,刘晨霞说她的优秀离不开好的家风和党的教育和引领。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对孩子的品性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石兰峰的妈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对女儿的工作总是全力支持。医院床位少,找石兰峰的患者又很多,石兰峰经常把患者领到家中,做饭、倒水、照顾患者这便成为她妈妈的工作。妈妈吃苦耐劳、乐善好施的品质也影响着石兰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扫盲,石兰峰通过学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有了信仰,发誓要忠于人民,服务人民。在25年的行医过程中,她也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不要管我,快去抢救病人”。现在宣传石兰峰先生的精神很有意义,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她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好好学习。
群众演员:
我们崇拜她 演出不计报酬
“石兰峰,霍州人民的好医生。”这是霍州市模特协会杨育爱从小对石兰峰的记忆。“她是霍州人民的骄傲。”听说电影《石兰峰》开拍,杨育爱不要报酬,积极组织15名队员来当群众演员。
模特协会的孟春华从小就在霍州长大,她的哥哥、姐姐都由石兰峰接生,“石兰峰好医生”是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石兰峰故事时常要说的一句话。“上学后,学《纪念白求恩》,课本中的白求恩医生虽然是个外国人,对待中国人依然大公无私。相比之下,石兰峰就是我们霍州的‘白求恩’。”怀着敬仰之情,孟春华经常在清明时节为石兰峰扫墓。“石兰峰的英雄事迹能传到现在,就是百姓对她最好的认可。”听说剧组需要群演,孟春华专门请了一天假,为电影做义演。
尧都区高三学生刘一含,听到石兰峰的故事时,深深被石兰峰穷尽一生、只为病人的精神感动,也深深被石兰峰的人格魅力吸引。趁着周末放假,他与家人一起来到石兰峰电影拍摄剧组参加群演。在刘一含的眼中,石兰峰是一个默默付出的好医生,她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25年,接生的婴儿超过3000名。
刘一含说:“石兰峰的英雄品质值得讴歌,她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我们就应该像她那样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记者 侯秀娟 韩晓芳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