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90后”精神科医生苏永仙:让“心灵花园”盛开爱的鲜花

2021-03-30 09:13: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苏大夫,我相信您”“我会按时服药,定期来复查”“我现在情绪稳定,开始找工作了”……近日,市第五人民医院物理治疗科一如往日忙碌,科室主任苏永仙细心问询、耐心指导,使患者在阴霾里感受到温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该院是精神专科医院。在影视作品的渲染下,精神病院一直是神秘、恐怖的地方,里面的患者皆是凶神恶煞、疯疯癫癫。苏永仙是一名“90后”,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却偏偏向“难”而行,在执业医师注册时毫不犹豫地填上了“精神科”,自此“扎根”在让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长期以来,精神病患者频频受到歧视和偏见,精神科医生也常常被“另眼相看”。医路漫漫,一旦踏进这一科,中途就很难转科。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爱心。苏永仙想得很简单:“精神科医生相对匮乏,已到了青黄不接的阶段。大众对精神类疾病的认知很有限,患者和家属有很强的病耻感。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众了解、正视精神疾病,关注和接纳精神病患者。”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苏永仙积极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和积累临床经验。2017年,他进修归来,一到医院就钻进仓库,翻找出落灰许久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迫不及待地要让它“大显身手”。

  谁知,治疗仪还是一堆零散的零件,医院也没有相关工程师。过去是有仪器,没技术;现在有了技术,仪器却派不上用场。情急之下,苏永仙背起仪器进京,恳请进修医院的工程师帮忙组装,并在该医院试机运行,确认一切正常后又背起仪器返回临汾,在医院积极推行物理治疗,为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治疗周期长且药物反应差的患者送去了福音。2018年,他开展的技术项目《无抽搐电休克治(MECT)》荣获了我市医师创新二等奖 。

  多年外出进修让苏永仙大开眼界,掌握和引进了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一些新技术,同时,对这一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有感而发:“许多精神病患者不傻,智力也正常,只是认知和控制能力受影响,通过系统治疗可以康复,大众不应剥夺他们融入社会的权利。我们身为精神科医生,有责任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尽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隐瞒病情、拒绝治疗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有些患者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会在苏永仙来查房时突然袭击,被骂更是常事。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心生退意,一如既往地柔声劝说,直到患者放下防备、敞开心扉。

  精神类疾病治疗过程较长,容易复发。许多患者吃两天药不见效果,便急着换医院、换医生、换药,经常带着满满一大兜药来求诊。此时,如何让患者产生信任感才是最重要的。在苏永仙看来,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并重,情感交流有时比药物更有效。只有聆听他们的想法,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出病灶,让他们愿意接受医生指导、规范治疗,继而走出困扰。

  事实上,苏永仙对待患者付出的不仅仅是耐心、责任心,还有满满的爱心。两年前,一名23岁的农村小伙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长期处于思维混乱状态,天天学狼叫、学狗叫,兴奋狂躁不受控制。父母不得已卖掉房子,拉着他四处求医,钱花光了病却不见好。走投无路之际,得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在市第五人民医院享受“一站式”健康扶贫服务,一家人仿佛看到了曙光,当即返回临汾求医。

  苏永仙根据小伙的病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为其进行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经过系统有效治疗,小伙的病情趋于稳定,逐渐恢复自知力和社会功能,起初帮人打工看店,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日子蒸蒸日上。这就是苏永仙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患者对他最好的回馈。

  这些年,患者送来的锦旗放满了办公室的柜子。对患者而言,在疾病笼罩的黑夜里,苏永仙就像点亮内心的一盏明灯,让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太感谢苏大夫了!我女儿因婚姻不顺导致精神分裂,又不愿意吃药,病情反反复复。每次发病,我都向苏大夫求助。不论多晚,他都会接起电话耐心地告诉我该怎么办。”又一次陪同女儿来看病的杨女士充满感激地说,“这一次,苏大夫又为我女儿制定了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还鼓励我们一定要有信心。”

  苏永仙用爱心和尊重唤醒一颗颗“迷途”的心灵,用坚持和努力打破精神病患者被妖魔化的固有印象,用真心和真情帮助患者摆脱病魔、回归社会。他说,虽然不少人已经摘下对精神类疾病的“有色眼镜”,但偏见依然存在,他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希望,社会能对患者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让他们的“心灵花园”盛开爱的鲜花。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