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啊!太棒了!”3月26日,一对来自非洲喀麦隆的夫妇激动地走进市妇幼保健院,迫不及待地从NICU里接出自己的“小公主”。他们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喜悦,用生硬的汉语再三向医护人员道谢:“非常感谢你们!”
非洲夫妇将小宝宝紧紧抱进怀里,小心翼翼地亲吻着她的额头、脸颊。这是宝宝出生以来,一家三口第一次团圆。这对夫妇为何在临汾分娩?分娩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凶险?刚出生的宝宝为何住进了NICU?
原来,“宝爸”是我市一所中学的外籍教师,在临汾生活了7年。“宝妈”婚后随丈夫在临汾生活2年,自怀孕以后一直在市妇幼保健院孕期保健科定期产检。3月15日上午,怀孕33周+4天的她突然感到下身涌出一股暖流,肚子发紧、变硬,一时间疼痛难忍,赶忙向自己熟悉的医生求助。
胎膜早破、宫缩频繁……“宝妈”出现分娩征兆,医院当即为其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产科、产房已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产房护士长吉海梅为“宝妈”进一步检查,发现她宫口开大一厘米,产道相对狭窄,胎儿先露高浮,宫缩节奏过于频繁。值班医师贾苗苗通知产二科副主任高艳梅到场,因“宝妈”合并左附件巨大囊肿,帆状胎盘,早产临产,情况复杂紧急,她们于第一时间汇报产科主任程霜花,经讨论决定实施阴道试产。
此时,“宝妈”因强烈的宫缩痛得身体来回扭动,胎心监测仪难以监测到胎儿心跳。吉海梅一直守在她的床旁,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通过眼神和手势引导她逐渐平复情绪,并手扶胎监探头监测胎心和宫缩情况。吉海梅以此迅速作出安排:“胎心状况良好,但因宫缩过于频繁,这样下去可能导致胎盘早剥,危及生命,应立即予以硬膜外镇痛分娩。”
当天14时20分,吉海梅再一次为“宝妈”检查,发现她宫口全开,胎儿先露相对较高……为了帮助“宝妈”顺利地自然分娩,高艳梅、贾苗苗借助手机翻译软件,指导“宝妈”正确使用腹压,调整呼吸,缓解疼痛。
眼瞅着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没有多大进展,在场医护人员便协助“宝妈”下床,骑跨在导乐分娩凳上,将无意识的推力变成集中、持续的压力,使得膈肌对子宫产生压力, 迫使胎头下降。期间,高艳梅紧紧攥着“宝妈”的双手,给她加油鼓劲儿,一旁的助产士不断为她擦拭流淌的汗水。
当天16时,上台接生。35分钟后,小宝宝提早来到了这个世界,同时出现反应弱、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且不规则,一直在旁守候的新生儿科团队立即进行新生儿复苏,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经过及时抢救,小宝宝呼吸、肌张力明显好转,终于哭出声来,随即因早产“入住”NICU接受进一步治疗。此刻,大家可算松了一口气,高艳梅才发觉“宝妈”在分娩过程中将自己的胳膊抓得太紧,以至于划出了一道道轻微的血痕。虽然胳膊有些疼,但高艳梅认为这都是值得的,“母女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最欣慰的事儿。”
考虑到非洲夫妇身边没有其他家属陪同,医护人员“包办”了许多家属应该做的事儿,将“宝妈”在住院期间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每天坚持探望小宝宝,将小宝宝的照片和近况及时发送给这对夫妇,让他们一家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温暖,传递着大医精诚的温度和真情。
得知小宝宝身体已无大恙,非洲夫妇喜极而泣,沉浸在初为父母的喜悦之中。每次见到医护人员,他们都充满感激。尤其是“宝妈”,她把唯一会说的汉语“谢谢”说了一遍又一遍。在他们眼里,临汾妇幼人是有爱的天使,在最困难、最担心的时刻给他们带去了希望。
10天后,经过检查和评估,小宝宝可以从NICU“毕业”了。眼前的她哭声嘹亮、活泼可爱,丝毫看不出是一名早产宝宝。借助微信的翻译功能,“宝爸宝妈”告诉医护人员们:“谢谢你们的悉心照顾,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我爱中国,我爱临汾,我爱你们!”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