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依照往年体育类录取控制分数线来看,我的专业成绩徘徊在过与不过之间。如果没过,我的人生是不是‘完了’?”高考前夕,复读一年的体育特长生小明(化名)陷入深深的焦虑,为此求助于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董燕。
小明将自己定义为“失败者”,并处于低落情绪中难以自拔。董燕为其做心理疏导时,进一步了解到小明的文化课成绩正不断提升,在模拟考试中屡屡取得“新高”,却因专业考试成绩不理想,反复否定自己的付出和未来。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小明逐渐认可自我,肯定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不再为尚未划定的专业录取分数线感到焦虑和恐惧,现已重拾信心走向考场。”董燕说,“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是许多考生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比如,晚上紧张失眠、看不进去复习材料,就会认为这将引起高考失利、无学可上等一系列连锁负面反应。考生们切不可因为一点点的不快就否定自己的全盘努力,不要对成绩和未来计划产生‘灾难性思维’。”
眼下,焦虑成了考生和家长共同的敌人,该如何调整心态、轻松迎考?董燕道出:“考生出现焦虑可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身的焦虑,另一种是家长传递的焦虑。考生要正确认识高考,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把高考当成平日的模拟考试。家长不要刻意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更不要在孩子焦虑时‘火上浇油’,尽量避免询问孩子的考场表现,用鼓励的言语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走进考场,拿起试卷,若是大脑一片空白,考生们该如何调整?董燕支招:“保持一个积极心态走向考场非常重要,你可以暗示自己‘我很期待’。那么,大脑也会反馈给你一个‘行’的信号。考生可以先用鼻子深深吸气4秒钟,屏气15秒,再用嘴巴慢慢呼气5秒钟。通过这种方式,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从而缓解焦虑、急躁、心悸、胸闷等症状。心情平复再去浏览试卷,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让那些知识、信息又重回大脑。”
高考结束,一些考生又会产生新的压力与焦虑:担心自己考砸了,辜负了父母与老师的期待;考不上好大学,未来没有出路……对此,董燕表示:“高考固然重要,但家长应该意识到高考的成功与否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如果孩子发挥失利,家长不要过早提及填报志愿或设想未来的事情,更不要说出‘以前不努力,现在怎么行’‘考砸了,看你怎么办’等伤人的话,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以此宽慰孩子。考生也不要过于纠结考没考好,以免长期陷入自我否定当中,继而产生自残、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考生可以在成绩公布之前,做一些自己过去一直想做的事情,学特长、考驾照、出门旅游等等,以此转移自己对成绩的担忧和对未知的恐惧。”
都说,高考一半考成绩,一半考心态。董燕希望:“广大考生首先要感谢自己多年以来的坚持、努力与付出,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考前考后都要保持良好心态,不惧风浪,勇往直前,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有所回报!”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