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有爱的地方就有阳光,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希望。
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就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地方,这里有一群默默奋战在精神卫生战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因责任而坚守、因热爱而奉献,他们不畏艰辛、精益创新、勇攀高峰,为患者驱散心间阴霾,还给生命灿烂晴空,让一个个家庭重获幸福。
他们是心灵的守护者,虽没有万丈光芒,但始终温暖有光,照亮了患者的“回家之路”。
以心换心 把患者视作亲人
“昨晚睡得好不好”“吃药之后有没有不舒服”“安心治疗,病才会早点儿好”……9月10日,当柔和的阳光照进临床心理科陪护病区,充满温情的“查房服务”如约而至。医护团队不仅细心询问患者病情,还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从“嘘寒问暖”中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
对他人而言,这里是避之不及的“恐怖地带”,对医护人员们来说,这里却是他们全力守护的精神世界。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彩芳说:“临床心理科成立于2020年7月,是我市首家门诊和住院一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性机构,其前身是开放病区,现在也保留了‘开放式服务’,虽然住院患者都有家属陪护,但仍需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勇气。”
不同于其他疾病,精神病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有病”,甚至抗拒治疗、拒绝服药,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做出攻击行为,拳打脚踢、辱骂威胁常在病区发生。即便如此,医护人员也不曾想过放弃。护士长张颖婵说:“如果我们再躲着他们,谁来拯救他们的心灵?靠药物或许能治好病症,却无法打开患者的心扉。”
在医护人员看来,精神病患者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恐怖,他们也有血有肉,也能感受到尊重与爱。为患者做好服务,不仅要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中,必须把患者视作亲人。只要付出真心、爱心和耐心,必将换来患者的安心、放心与舒心。
深夜,一位老年患者的家属腹痛难忍、恶心不已,紧急送入综合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急需住院进一步治疗。但是,子女都在外地,无法及时赶回来,老人在忍受身体病痛的同时还担心身在五院的老伴儿。
“放心,还有我们!”五院临床心理科医护人员先是跑前跑后帮老人办理住院手续,接着又扛起了照顾老人老伴儿的重任,让其子女回到临汾后安心在综合医院照料老人。子女再三向医护人员道谢,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事实上,医护人员待患者如亲人般细心周到。对患者而言,这里不是冷冰冰的病区,而是温暖的家。
精益求精 为患者解除病痛
治疗精神疾病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心理科不仅在人文关怀上下功夫,还不断强化技术优势,积极探索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科室还引进了先进的物理疗法,包括生物反馈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经颅磁刺激治疗、脑部超声波治疗等。
9月10日9时,记者在临床心理科采访时,听到生物反馈治疗室传出美妙的音乐,原来是物理治疗科主任苏永仙正在给患者治疗。他一边操作仪器,一边密切关注患者的实时数据。根据屏幕上的曲线图可以看出,患者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整个人开始放松。
“患者通过治疗调整大脑的功能,有意识地学习自我调节和控制躯体和内脏生理活动。”苏永仙说,“这一特殊训练对医患都是一个考验,医生要做好‘教官’,帮助患者掌握这种方法,患者要从被动变为主动去矫治自己的疾病。”
随即,苏永仙奔忙在功能不一的治疗室之间,为不同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在MECT室里,他利用高新技术给患者大脑以适量脉冲电刺激,促进患者脑部代谢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他说,这就像电脑重新启动一样,能有效治疗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
一位50岁的妇女因孩子的学业出现重大变故,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进而产生自杀倾向,甚至做出割腕举动。在接受治疗时,她反复说“活着没有意思”,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苏永仙找准“病根”,为她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经过15天的MECT治疗,患者告别抑郁、走出“心魔”,特意送来锦旗,感谢医护团队让她重获新生。
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受到刺激后,整个人处于木僵状态,整日不吃不喝、不与他人交流。经过系统治疗后,小姑娘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恢复食欲的同时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再次背起书包回归校园,家长也不再焦虑、无助和绝望。
这些年,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的组合治疗法,已有不少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重新回归社会、正常生活。正如小姑娘的父母所说,这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和心灵,还挽救了一家人的希望与未来。
为爱守护 让患者走向新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急剧上升。针对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临床心理科不断打开思路、拓宽途径,对患者开展针对性、全方位的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
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前一秒还风平浪静,下一秒就惊涛骇浪。13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小文(化名)正是如此,她常常纠结于“人间是否值得”,甚至在情绪低落时做出自杀行为,在医院洗胃苏醒后,马上又兴高采烈地嚷着要吃炸鸡、汉堡,“善变”程度令家长痛苦万分。
在临床心理科治疗时,医护团队深入探究小文的发病诱因,仔细梳理她的成长历程,发现其父母的性格及教育理念存在着差异。母亲性格内向,凡事谨小慎微,却又向往洒脱与自由,一边“制约”女儿的行为,一边又“放纵”女儿的思想。
“家庭问题常是儿童、青少年发病的诱因,因此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需要父母做出改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在多方配合下,小文病情趋于稳定后已回归校园。”李彩芳由此感叹,“治疗精神疾病,不仅仅是医患之间的事儿,还需要家庭一同参与。我们定期组织讲座、座谈会,让家属真正从内心接受、包容、理解患病的家人,用爱用心帮助患者走向康复、走向社会。”
采访中,不时有患者主动来找医护人员聊天,走廊里不时回荡着欢声笑语。38岁的患者小赵(化名)是一名“老病号”,他虽有一技之长却不敢面对社会,更不敢去找份工作。在参加小组团体心理治疗时,医生让他和病友蒙着眼睛去跨越前方的一条绳索。他们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生怕被绳索绊倒。谁知摘下眼罩那一刻,却发现绳索早已撤走,他们真正不敢跨越的是心理障碍。
“其实,向前走并不一定会遇见想象中的困难与障碍,战胜自我就可以战胜困难。我一定好好接受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凭借一技之长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小赵这番话令医护人员欣慰不已,这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患者有勇气、有信心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在精益求精、提升技术、造福患者的道路上,临床心理科医护团队从未止步,他们勇于探索、不断攀登,用仁心仁术守护“心灵家园”,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从“黑暗”走向“光明”。
“平阳优专科”就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李彩芳说:“如今,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我们随之面临着更多、更难的挑战。我们将不忘初心,坚守在抚慰患者心灵的第一线,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谱写科室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