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开展言语健康公益行动

2021-11-02 11:09: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说话重复、拖沓、卡顿、发音不连贯等问题时,就要引起足够重视了,这很可能是口吃的前兆……”10月27日下午,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举办2021年“蓝橙丝带”言语健康公益行动,开展了科普讲座、义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有需要的家庭量身打造“定制式”服务。

  “什么是口吃”“咬字不清、说话结巴算不算”“需要治疗吗,能不能治好”……活动现场,针对家长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儿童保健科主任贾小莉、儿童康复科副主任尹鲜桃逐一讲解了口吃的行为表现和成因、儿童口吃的自我意识和社交恐惧以及常见治疗方法等,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和诊疗方案。

  其中,有一名3岁小女孩经过详细检查和科学评估,发现她的言语理解表达能力和实际年龄有所差距,说话时喜欢重复首字,存在断句和停顿等现象。家长感到十分担忧:“孩子说话不流利,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能力,会不会因此受到同学排挤?”

  进一步测试时,尹鲜桃了解到小女孩在朗读诗歌时,言语相对流利。此外,小女孩每次说话结巴时,家长都会斥责、打断。因此,尹鲜桃建议:“家长应采取间接式治疗,在家时要放慢语速,给孩子留出足够长的说话时间,耐心等待孩子说完,期间不要着急更不要打断,尽量多表扬、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流利表述的信心。通过正确引导、及时矫正,孩子就可告别口吃现象。”

  许多人以为,口吃不影响身体健康,治不治疗无所谓。殊不知,口吃若不及时治疗,会成为终身遗憾。尹鲜桃提醒,如果孩子在3岁半之后,存在过多的、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等现象且持续6个月以上,家长要及时带孩子来检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否则,孩子可能会因为口吃而不敢说话,进而出现退缩、自卑、羞怯等心理,这些又会加剧口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会给学业和日常交往带来很多烦恼,甚至影响到日后的就业和婚恋。

  通过此次活动,家长们对儿童口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充分意识到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一位家长感叹:“对我们而言,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孩子6岁多了,说话有些拖沓、结巴,经过检查找到了病根——构音障碍。现在,医生给孩子制定了语言训练方案,帮助孩子正确发音,逐步掌握说话规律。”

  不少家长留意到,参与公益活动的医护人员都在手臂上方扎着一条蓝橙色相间的丝带。贾小莉道出:“‘蓝橙丝带’言语健康公益行动的前身是言语语言治疗周,是国内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公益行动,我们参与并举办这一活动已有4年历史。借今年10月22日‘世界口吃日’之机,提高公众对口吃的认识,预防儿童口吃。希望广大家长重视和关注孩子的语言发育,发现孩子表达、交流明显落后、存在障碍时,要及时就医干预。”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