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7年,由市综治办和市卫健委牵头,我市13个部门联合下文,创新社会综治管理方式,开启“有奖监护”机制,对年内患者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给予奖励,促使监护人愿意管,主动管。
截至2021年10月,我市严重精神障碍登记患者共20578人,轻度滋事、肇事、肇祸或其他高风险类精神障碍患者380人。自2018年起,我市发生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逐年大幅下降。这些都得益于“有奖监护”这项政策。
今年有奖监护的统计工作于10月份开始,本年度我市共有370余名监护人签订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协议》,通过初审的共计362人,已提交市政法委进行复审;最终通过综治办审核,只要被监护的患者没有肇事行为,每位监护人在年底都能拿到1200元的奖励。
“我们老两口花不了多少钱,有碗饭就够了,可孩子才10岁,如果我们动不了了,他们娘俩可怎么办?现在我们签这个协议,就是想为孩子以后做打算。”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曾是张固(化名)一家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悲哀。
房屋老旧狭小、家具陈旧、没有一样家电,只有挂满半面墙的小外孙的奖状为这个家添了一分新意……这是11月12日,记者跟随市精防办的工作人员走进张固家印象最深的一幕。现在,张固患有精神障碍的女儿芳芳(化名)的生活、治疗有保障,但随着张固夫妻年龄的增长,本身所需要的医疗和养老等费用就会增多,1200元对于他们来说,是以备不时之需的又一经济来源。
“女儿拿着什么都往墙上砸,我心里的第一感觉是对不起她……”
回忆起2002年,女儿刚得病时,张固依然满眼泪光。那一年,一直被张固严格要求的芳芳,由乖巧变得烦躁,并开始胡言乱语。之后,张固便带着女儿踏上求医之路。“以前很多治疗项目都不报销,感觉生活变成了一个无底洞。”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一个原本的小康家庭变得负债累累。
23岁那年,病情稳定后的芳芳结婚了。张固对女婿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女儿有个人陪伴。婚后芳芳因怀孕停止用药,症状又回到了以前。病情复发的第三年,芳芳的丈夫(孤儿)意外离世,母子二人只能由张固夫妇照料。
接下来几年,住院、服药、缓解、复发,精神疾病的慢性、反复、长期,让芳芳不停地在好与坏之间徘徊。“按时按量吃药、吃饭,不吃刺激性东西,让孩子心情愉悦……”像专家一样对精神分裂的所有信息如数家珍,芳芳55岁母亲的一头白发特别显眼。芳芳的状况能维持到现在的程度,完全归功于19年来不放弃的父母。
2020年,签署有奖监护协议的第三年,因未在有效时间内提交危险性评估,张固没有领到“奖励”。着急中,他立即联系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家管理工作的秦晋,秦晋逐级上报,最终上报到临汾市第五人民医院精防办主任苗伟强这里。了解严重精神病患者家庭的困境,也理解家属心情的苗伟强,一直关注着此事。
芳芳儿子头上的四个伤疤,是她危险性等级分类的证据,却也与奖励停发不无关系。苗伟强为其惋惜的同时,也深谙其中的因果。
一直以来,精神疾病的标签一旦被贴上,就很难揭下。2017年,有奖监护刚开始实施时,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和自我保护心理,让他们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更多的信息,有奖监护工作的进度也并不乐观。为了给外孙提供好点的生长环境,张固一家更是三缄其口,避免与外人谈及此事,加之当时的基层人员更换频繁,山西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升级维护,导致芳芳的信息没有及时在系统完善,才导致奖励中断。
随着多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经各县(市、区)统计,对患者摸底、建档进一步加强,2017-2018年度的224人到2019-2020年度的341人,不断有患者被摸排出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正因为这几年的扎实工作,了解家属的心声。好的政策确实减轻了经济负担,让家属有了思想上的转变,才有了现在能入户随访的机会。”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到芳芳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近期动态、平时表现、生活状况等情况后,一一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入系统前,还为芳芳进行了免费体检,她的相关数据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行为危险级别分类,她的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性评估在三级以上,完全符合条件。
“你们的用心,才让我们的事这么顺利,太感谢你们了!”芳芳母亲双手合十,不断感谢工作人员。
“有奖监护”政策推行的四年中,共计865人次享受到了此项政策,极大程度增强了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提升了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降低了精神病人肇事的风险,对维护社会稳定大有裨益。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我市在册患者共20578人,在管患者19653人,规范管理率89.85%、面访率94.25%、服药率87.48%,全部达到工作规范要求。但苗伟强觉得,下一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使非在管的634位严重精神病患者和291人失访患者,纳入在管,享受更多政策,除了社会的接纳,还需要更多患者和家属观念的改变。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