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以爱治“艾”从心开始

2021-12-07 09:52: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995年,我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4年,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现第三人民医院)在县底镇东里村建立艾滋病病区(又称“绿色港湾”),开始接收来自全省的艾滋病患者。

  17年来,医院几经变迁,但病区的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却从未改变。

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

  2005年年假刚过,从北京佑安医院进修艾滋病治疗归来的杜宇峰,回到“绿色港湾”。

  那一年,翠翠7岁,经常发生机会性感染,反反复复,两三个月就需要住一次院,人黑瘦黑瘦的。翠翠的HIV病毒来源于母婴传播,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她与姑姑相依为命。

  那一年,杜宇峰26岁,看到每天输完液的翠翠只能在杂草中玩石头,或者呆呆地望着天空,他就在想,孩子无法上学,即使病情控制住了,也很难融入社会。为了不让救治失去意义,于是,午休时间杜医生变成了杜老师,病房的旧沙发变成了课桌椅,再挂上一个简易的黑板,“绿色港湾”的小课堂就此诞生。

  “虽然短期不会带来明显成效,但长远来看,‘源头治理’才是根本之策。”“文以化人”“礼以育人”“学以树人”,杜宇峰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教孩子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

  杜宇峰清楚地记得他给孩子们教的第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也清晰地记得自己教孩子们写的第一个字——“人”。遇到难写的字,孩子们不愿意写,而一颗糖的奖励,就让杜宇峰找回了孩子们练字的动力。然而,到后来,糖再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了。慢慢地,杜宇峰学会了以游戏的形式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有一些英语单词。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哪怕自己的力量很小。”大专毕业的翠翠,又回到了曾经承载她整个童年的地方,当起了生活老师。如今的她性格开朗,回忆起曾经痛苦的经历,已经能够笑着面对。她还常常跟大家分享自己从自卑变自信的心路历程,也时常告诉孩子们一定要相信奇迹的存在,努力配合医生的治疗,积极乐观地生活,就会有奇迹发生的一天。

  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每一个人都能独立在社会上生存,杜宇峰感到很欣慰。

尽己所能减轻孩子们病痛

  2008年,那时对艾滋病的认知仍然落后,社会普遍“恐艾”,从事这个专业的医生少之又少。“绿色港湾”的孩子们大多是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对于他们来说很奢侈。

  就在这一年,程战成为一名艾滋病医生,分管8名艾滋病患儿的治疗管理。督促孩子们用药时,孩子们的愁容,深深印在了程战心里。程战会经常带一些零食送给孩子们,希望带给他们一些温暖。即使后来,因工作关系离开病区,程战也会时常将自己的挂念以零食和学习用具的形式带到。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中心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在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启动后,作为医院中医组的成员,程战再次参与到艾滋病的治疗中。

  在红丝带学校,33个孩子一出生就携带病毒,免疫力损伤,属于先天不足的体质,加上很多孩子家庭条件困难,后天失养,肺脾虚弱,常会出现咳嗽、腹泻症状。程战和中医组的同事们通过中医四诊仪和把脉,对每个孩子的体质进行分析,从补先天、养后天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拟定方子,开出颗粒剂,方便冲服。

  “中医学治疗艾滋病的机理在于治病求本,整体调节,抑制HIV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内环境。”然而,中药的味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的,几个年龄较小的孩子,一看到药就会皱起眉头。程战总是鼓励孩子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刚开始还有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孩子躲避用药。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影响医生的判断。后来程战就以蜂蜜为辅料做成膏方,让孩子们不再为服药发愁。

  再一次回访,孩子们脸上的愁容消失了,这让程战很是开心。因为只有孩子们坚持下去,才能达到攻补兼施、控制机会性感染、治疗全身症状的目的。

  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听到他们一声声叔叔阿姨的问候,程战时常会为自己做的这件事而感到骄傲。他期盼有一天能够研制出治愈艾滋病的药物,让艾滋病患者能够彻底告别疾病的威胁、困扰。

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从“绿色港湾”成立起,马丽琴就与艾滋病打交道,整整17年,她成为疾病感染二科工作最久的一位艾滋病医生,也被业内戏称为“老艾滋”。

  今年6月份,马丽琴接收了3岁的倩倩,因为反复的感染,她成了马丽琴这里的“常客”。但倩倩每次吃药,总是吐,吐了马丽琴再重新喂,每次吃药都要两个小时。有着丰富喂药经验的马丽琴,也使出看家本事对倩倩进行用药训练。通过训练,现在倩倩每次吃药仅用四五分钟。

  病区刚成立时,没有儿童专用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治疗经验。马丽琴只能拿成人的药物按孩子的体重减量喂给孩子。药很苦,量还大,孩子们不配合治疗,为了哄孩子吃药,马丽琴磨过粉,做过胶囊,费尽了心机。马丽琴说:“多点心思,只是增加了工作量,但是,会无形中让不少孩子童年记忆中少了喝药的痛苦。”

  与药物治疗相比,艾滋病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疗。马丽琴一有时间就和孩子们交流,静下心来聆听他们的倾诉,通过接触、沟通,让他们敞开心扉。

  11月30日,马丽琴的诊室迎来了患者小凡,她正值青春期,敏感又叛逆。她心里一直很委屈,委屈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生下来却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每次吃药都不敢光明正大地吃,即使把药片放在钙片瓶子里心也是虚的。想到自己的未来,便觉得没有出路。于是,她封闭了自己的心,开始自暴自弃,悄悄停止用药。在11月的体检报告中,小凡的病毒载量达到4000,经验丰富的马丽琴隐约猜到了她可能停了药,第一时间打电话,把小凡约到诊室。

  “就是想让她过来发泄一下,任意表达委屈。”小凡见到马丽琴,还未开口就已经泣不成声。这个环节对能否取得信任乃至于改变患者的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马丽琴的“心情驿站”与其说是诊室,更像朋友聚会的场所。每次开诊除了手脚忙,马丽琴的嘴里也不闲着。她把自己变成一个倾听者,跟孩子谈心,直到谈好了,谈通了,谈到孩子愿意继续用药了。

  除了让孩子学会面对,马丽琴也给家长们开展了同伴教育,让两个母婴传播的家长相互沟通、相互倾诉。因为他们之间,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难,也更容易体会对方的难处。

  马丽琴说,以前能把他们救过来是她的使命,现在肯定是想让他们工作、事业、爱情、家庭都更顺利更美满。

  “如今我也是当奶奶的人了。”医院最早收的那批孩子跟马丽琴的孩子基本同岁,马丽琴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家孩子在一起的还要多,孩子们经常叫她姨。如今,她治疗的孩子中已经有三对成家并生下了三个健康的宝宝,每次被宝宝叫老姨时,马丽琴总是不由得湿润双眼。现在,马丽琴仍在积极做着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降临的小天使都不会再感染HIV。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