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医护团队:穿越“生命禁区”破解“头”等难题

2021-12-07 09:56: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支年轻战斗力旺盛的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个个身怀绝技,独当一面,组建短短五年便跻身我省神经外科领域先进行列;

  这是一支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团队,团队成员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颅底显微、功能神经、神经介入、脊髓脊柱神经及血管神经等专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这是一支敢于拼搏永不言弃的团队,血管外科和神经介入技术不断突破,在拥有约140多亿个细胞的人体“司令部”,像穿越“生命禁区”的一把“尖刀”,为患者开辟出生命通道。

  这就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医护团队。

巧夺天工 大脑中“搭建桥梁”

  “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保障患者生命的安全。”2016年10月,市中心医院7名分别从唐都、宣武等国内顶级神经外科医疗机构进修归来的医生集结完成,成立神经外科二病区。建科之初,主任程宇宏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紧盯学科建设空白项目,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攻克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手术(CEA手术)难题,程宇宏不仅自身前往北医三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坛医院集中培训学习,还分批次要求团队骨干外出学习,从独立开展临汾市第一例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到目前这项技术的高质量、规范化普及,程宇宏倾注了大量心血。

  患者吴先生被头痛、头晕困扰多年,多次理疗均无缓解,2017年7月找到了程宇宏。经过彩超检查,发现双侧颈动脉血管硬化,长有斑块。如果斑块不予处理,任其发展,轻则影响脑部供血,重则造成脑梗塞。程宇宏给吴先生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术后吴先生十分感激,“困扰多年的头痛终于解决了”。

  掌握了内膜剥脱这项技术,程宇宏并没有放松,他又把视野转向了攻克神外“天花板”的颅内外搭桥这项技术难题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4个月的血管吻合培训,每天7个小时的“小鼠血管吻合”训练,使他可以在直径0.5毫米的血管上吻合通畅,这为完美吻合人体颅内直径1.0-2.0毫米的血管做好了最充足的技术细节准备。

  程宇宏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独立搭桥的第一例患者。那是2017年冬天,秦女士已经被“怪病”困扰了半年之久,每次犯病半侧肢体活动受限,手脚麻木像触电一样,休息后又恢复了。而住院前一个月,发作越发频繁。秦女士找到程宇宏,被诊断为“烟雾病”。

  “这是一种常见的颅内缺血性疾病,搭桥就是最后的诺亚方舟。”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要完美吻合直径只有1毫米的血管,对吻合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专业性要求极高。程宇宏凭借自己在血管外科方面极深的造诣,在高分辨显微镜下,将分离出的血管引进大脑内,让秦女士的脑血管恢复通畅。手术彻底解决了她颅内供血量不足的问题,效果立竿见影。

  2020年9月,程宇宏团队更是完成我市首例右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内膜剥脱+介入再通复合手术,填补了此项技术空白。

“游刃有余” 不开颅巧“拆弹”

  在传统印象中,脑部手术都是开放式的“大阵仗”,如今该科对于脑动脉瘤这么一个不定时“炸弹”,不开颅也能解除危机。

  2021年6月9日凌晨两点,刘先生突发剧烈头痛,随即出现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根据颅脑CT检测结果,值班医生张海涛,高度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立即进行造影,明确诊断。然而造影刚刚结束,患者突然癫痫,一侧瞳孔开始散大,CT复查显示出血量增加。

  “短时间内动脉瘤就破裂两次,即使手术,生存的几率也仅有30%。”患者家属一听慌了神。“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经过张海涛耐心沟通、解释,患者家属终于打消顾虑。

  副主任牟凌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术中,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行穿刺置鞘,导管、导丝经过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及颈总动脉,最终将两根微导管成功放入动脉瘤内,使用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完成微创手术。

  几年来,在治疗脑动脉瘤方面,团队培养出神经介入和显微外科开颅夹闭两支队伍。介入手术和开颅夹闭技术相辅,为高难度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双重保障。

兵贵神速 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脑缺血后的功能损害,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如果出现脑卒中,每一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元坏死,一旦超过“时间窗”,患者可能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作为国家级脑卒中中心,神经外科取栓团队全年值守,随时准备出发,打赢“大脑保卫战”。每年约有百余名卒中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得以救治。

  11月3日16时42分,一辆救护车一路疾驰到市中心医院,车上的老人已陷入昏迷,患者的女儿双手掩面,带着哭腔。

  “患者呼吸不稳,呕吐物误吸,血氧饱和度不断降低……”急诊科主任戴红果迅速给患者完成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

  在神外二病区医办室内,接到电话的牟凌,叫上同事朱俊文,一路小跑赶到急诊室。

  牟凌快速给患者进行查体、评估……患者已经深度昏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考虑急性大血管闭塞。朱俊文与家属,快速通过绿色通道,推着患者一路直奔影像科。检查结果证实确实是基底动脉闭塞。

  “老人的情况不容乐观,脑血管里有血栓,情况非常危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取栓,刻不容缓。”牟凌立刻与朱俊文兵分两路。

  牟凌负责与家属沟通,获得老人儿女积极配合。

  与此同时,朱俊文紧急联系导管室和麻醉师李静安排手术。

  取栓团队在5分钟内全部到位。取栓装置从患者大腿2毫米的小口进入,从股动脉到达基底动脉,将患者大脑血管中阻塞的血栓成功取出,从穿刺到开通仅用了半小时。看着患者术后第二天意识清楚,四肢逐步恢复活动,牟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患者术后13天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

  在程宇宏的带领下,取栓团队经过五年的发展和沉淀,不断磨练内功,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持续提升,患者脑血管的开通率达到95%,在省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牟凌更是在2021年全国介入之音血管内介入颅内大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完美接力 专业护理全方位呵护

  手术成功后,后续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在神外二病区,术后护理与治疗实现了无缝衔接,而且非常专业、非常精细。

  “恢复得很好,住院观察几天,就可以回家了。”11月17日,早间查床时,做完取栓手术5天的患者李阿姨,四肢有力,恢复良好。听到朱俊文这样说,其儿子连声道谢:“胳膊腿能恢复,人还没受罪,真的特别感谢。”

  6天前的下午,该患者被送到市中心医院急诊室时,她的儿子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母亲下半辈子离不了人。考虑到其儿子因骨折未愈无法用力,在各项检查期间,医生全程陪护。患者颈动脉迂曲严重,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手术由牟凌亲自操刀,手术效果家属也非常满意。

  “护士们专业、热情、周到,对我们特别照顾。观察病情、输液给药、量体温、翻身、排痰,都是他们亲自做。”两个小时一次翻身拍背,护士一直猫着腰,一拍就是15分钟,对于护士的尽心尽责,患者也很感激。

  “对于手术患者,医护人员就像跑接力一样,医生跑好第一棒,护士也要接好棒。”神外二病区护士长吴晶对患者的用药、观察、动态评估以及术后的康复护理和生活护理非常看重。

  “护士不仅是一个照护者,也是一个教育者。”吴晶说,神外患者恢复慢,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对恢复也很重要。在护理过程中的体位管理、踝泵练习以及扣背排痰等等,护理人员都会慢慢让家属参与学习。“感觉自己被扫盲了。”患者这次住院,其儿子也学到了很多护理知识。

  因护理细致周到,该护理团队先后荣获山西省三八红旗集体、山西省优质护理示范科室等荣誉。

  不忘初心甘奉献,守正创新勇登攀。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医护团队,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优的诊疗和护理,矢志不移攻克脑外科领域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热忱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赞许,他们的高超技艺和拼搏斗志赢得了业内的高度好评。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