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入伏以来,每天早上七点,市中医医院灸疗科主任邓海霞就开始带领科室人员清洗生姜,这已经是她与生姜结下不解之缘的第16个年头。现在灸疗科每天都需要清洗一百多公斤生姜,用于为患者进行隔姜灸治疗。
清洗、沥干、打碎,将姜粒捏到需要的状态。邓海霞熟练地将对症药粉均匀撒在患者督经上,再把生姜覆盖在督脉上,铺艾绒施灸,通过温通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平衡阴阳……
隔姜灸治疗一次需要三个小时,甚至更长。邓海霞每次可以同时诊治8个患者。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邓海霞竭尽全力不让他们失望,她一天诊治的患者常常被排成三批,下班时间也因此拖延至晚上。
“是邓主任救了我一条命,隔姜灸真是药到病除啊!”7月23日7时30分来复诊的丁先生对记者说。2018年,患有重症肌无力的丁先生,在重庆、北京等多地求医无果,抱着仅存的一线希望,在家人搀扶下找到邓海霞。未料想只是通过隔姜灸治疗,不过三十几天,症状便明显缓解。之后,丁先生一直找邓海霞治疗,而邓海霞也特别关注他的病情,针灸一年后,丁先生不仅症状完全消失,行走自如,而且每次体检指标均正常。他说,邓海霞不仅医术高超,更像家人一样体贴周到、无微不至。
邓海霞走上学医之路,源于陪伴她长大的姥姥突然离世,“我当时就想,要是自己会医至少也知道姥姥是因为啥病走的。”这一遗憾,让她萌生了学医的念头。一次剧烈的头疼,通过一次针灸解决后,邓海霞又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坚定了学好中医针灸的决心。于是,她开始自学中医理论,把《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医经典著作背得滚瓜烂熟。《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晦涩难懂,邓海霞更是怀着一种“寻幽入微”的意念,坚持学习。
“中医博大精深,学习中医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首先要涉猎广泛,博采众家之所长,反复揣摩、总结、体悟,还要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在25年的行医生涯中,邓海霞潜心钻研,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她始终将患者的利益奉为至上,尊重、爱护、体贴每位患者,经她之手重获新生的患者难以计数。邓海霞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把病人治好,要爱护病人,必须精研医术”。
一位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被医生告知疾病是不可逆的。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邓海霞,“别人都说你针灸治病效果好,我想过来试一下。”只用一针一灸,坚持做治疗30余次,虽每次问诊,患者都是一样的回答:“没啥感觉,就那样。”但到了第二年的夏天,这名患者做胃镜时,检查的结果让他格外惊喜,医生告诉他“胃病完全好了”,之后,他就变成了邓海霞的忠实“粉丝”,把身边有需要的朋友都介绍过来。邓海霞以高超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认可。
在开展针灸治疗的同时,邓海霞不断探索尝试新的中医疗法。在一次偶然的针灸治疗尝试中,邓海霞把生姜剁碎为患者进行督灸和脐灸,却自此发现隔姜灸对慢性病有奇效。
职业的敏感和医生的使命感促使邓海霞加大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关注,更使她做出了以慢病为研究方向的抉择。这时正赶上医院选送专业人员到北京学习,她便获得了跟随许多名老中医学习的机会,得以集百家之长。这也让邓海霞看到新鲜事物都会触类旁通,在中医临床路上不断前进。
从2006年开始,邓海霞在隔姜灸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进行了10余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她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通督疗法,研究证实通督灸对颈椎病、腰椎病、乳腺增生、慢性胃炎、宫寒等疾病疗效显著。2020年9月,为了精进技术,邓海霞师从“醒脑开窍”创始人石学敏进一步学习。
邓海霞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她坚持不做重复检查,不增加病人额外的经济负担,不论是在本院坐诊,还是义诊,她对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尽心治疗。
“通督灸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去年坚持做了30次通督灸的陈女士,是实实在在尝到了这项疗法的甜头。邓海霞还记得在去年初见陈女士之时,那时的陈女士,三伏天还穿着深秋的服装,吹不了空调,见不得风,连摘帽子都能让她冷得直哆嗦。如今,已经被治好的陈女士逢人便夸:“邓主任服务特别好,对待我们就像家人一样热情周到,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她都能照顾得特别细致。”
邓海霞做事谦和低调,即使她救治患者的事被传为佳话,但她却只是说:“这都是应该的,是患者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他们支持我不停地前进。”对于邓海霞来说,她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那就是让更多的患者免于疾病的痛苦。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