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66岁的杨先生13年前因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无法置入支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料今年,搭桥的桥血管也堵了,心脏再次“罢工”,临汾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苗鹏飞通过介入手术将“生命线”打通,杨先生的心脏功能得到极大恢复。12月6日,术后一个月来复诊的杨先生为苗鹏飞团队送上一面锦旗以示感谢,杨先生高兴地说:“现在谁都说,我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感谢苗主任和他的团队让我再‘活’了一回。”
今年10月开始,杨先生心绞痛频繁发作,因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在当地医院就诊。做完冠脉造影后,医生告知家属:“桥血管重度狭窄,其他几根桥血管也闭塞了,再加上病变时间太长,无法再做搭桥手术,只能靠吃药维持或去上级医院试试。”内科保守治疗起不到改善作用,杨先生身处“生死一线”。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杨先生来到了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苗鹏飞对复杂的冠脉病变治疗经验丰富,详细查看全部资料后告诉杨先生:“您的病我能治。”
对桥血管进行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中非常高危的手术之一,需要临床经验、手术经验丰富的多名医生协作完成,多年来,这一直是心脏支架治疗的“禁区”。桥血管作为人工移植血管,其组织特点薄、弹性差,因为没有专用的手术器械,造成器械输送到位难度相对较高。同时,因为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并发症发生概率高、补救手段少,因此,对医生及其团队技术要求非常高。杨先生桥血管远端已出现90%以上狭窄,致使介入治疗过程中远端血栓栓塞所致的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介入即刻成功率低,死亡风险高,但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当前患者恢复血运重建的唯一可行可试的方案。苗鹏飞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与团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了影像学评估,与杨先生及其家属沟通并获得同意后,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最终,凭借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苗鹏飞带领团队一步步精细操作,使介入治疗中的各种器材精确输送到位,巧妙规避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顺利将支架不偏不倚地送至桥血管狭窄处并完美扩张,桥血管血流立刻恢复正常,心脏重新获得了供血。
令人欣喜的是,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杨先生原先的不适症状消失了,身体和精神上都轻松了许多,对未来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感叹道:“几天前医生说不能搭桥时,我觉得生命到头了。没想到市中心医院医疗技术这么先进,连桥血管都能放支架了,我现在能轻松地走路、睡觉了。”
为什么冠状动脉搭完桥后还会发生桥血管的狭窄呢?苗鹏飞解释,主要原因是静脉桥血管发生退行性病变。对于冠脉三根血管的弥漫病变或者是主干病变,最好选择搭桥,但搭桥也不是一劳永逸,大多数桥血管会在术后10年内出现重度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影响心脏供血,导致心力衰竭。
从愁眉苦脸到笑容满面、从步履蹒跚到健步如飞、从奄奄一息到精神焕发……正是苗鹏飞团队对桥血管组织解剖特点精确分析,以及对既往的手术案例仔细研读、剖析,并不断探索研究,才使得这一尖端技术在该团队的临床运用中日臻成熟,为诸多桥血管狭窄的高危患者带来“重生”的机会。
链接
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
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原理上与传统的心脏介入治疗术没有区别,采用导管输送器械,球囊预处理病变,并行支架植入术或药物球囊扩张术,从而修复狭窄血管。该技术主要是针对桥血管狭窄、原位血管无法开通的冠心病患者的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案,避免了再次开胸搭桥,填补了桥血管介入治疗的空白,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该手术的难点在于手术器械选择困难、器械操作难度大。该技术是心脏介入治疗的创新性技术,在我国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对于不能耐受开胸心脏搭桥或无法进行心脏搭桥治疗的桥血管狭窄患者,均推荐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