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卫体局李创:把为民情怀融入信仰

2023-02-14 09:41: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去年年底全国爱卫会发布《关于表彰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了平阳大地、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他就是古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创,我市唯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个人。

  匠心改厕 因户施策惠民生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句顺口溜曾经是古县广大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通风改良式卫生厕所等各类因地制宜建造的厕所代替了以前的农村老式旱厕,干净又方便。这一切离不开李创的默默付出。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厕所体现大文明。2015年,古县积极响应省市号召,将农村改厕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随即展开。当时,正在县爱卫办工作的李创参与制定了《古县农村户厕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古县农村卫生厕所使用维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确立了县级统筹、乡镇实施、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划分了工作任务,细化了工作责任,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为推进“厕所革命”制定了科学的顶层设计。

  然而,当时农村群众思想普遍保守落后,很多农民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健康卫生意识不强,习惯使用传统老式旱厕。说一万遍改厕好,也不如带着农民去实地看看,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才能打破他们的固有思想观念。在李创的全力推动下,古县将旧县镇尧店村、安里村和南垣乡陈香村作为改厕示范点,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广大农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通过改厕示范户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消除了内心顾虑,转变了思想观念,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厕所革命”过程中,李创具体负责改厕模式的选择和技术指导,并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方法。考虑到古县冬季寒冷漫长、管道容易上冻、各村实际情况等特点,改厕的施工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在古县南部乡镇,由于基础条件有限,多采用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不仅方便卫生、造价低廉、节约用水、占地较小,而且瓮储满后抽出来的发酵粪便还可做肥料;在古县北部乡镇,由于地理条件有限,多采用通风改良式卫生厕所,配备了大型粪尿处理站,既满足了农户的生活习惯和用户需求,又使粪便达到了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在改厕过程中,按照农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因厕施策,有新建的,有改造的,有前瓮后坑的,也有双瓮同时在墙外的,还有坐便蹲便相互交叉的……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厕所的结构推行“一户一策”个性化改厕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厕所革命”也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前瓮加水管口平,后瓮取粪记心中。如厕排便要蹲正,解手之后用水冲。手纸杂物卫生巾,绝不允许瓮中扔。刷子纸篓和水桶,保持清洁起作用。夏季加盖防蛆蝇,冬季盖严能防冻。经常保洁搞卫生,管理维护不放松。健康宣传要主动,讲究卫生防疾病”。这条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卫生厕所正确使用口诀”,正是李创编的。卫生厕所,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确保卫生厕所使用科学规范,他将“口诀”制成牌子挂在改造后的厕所内,提醒农户在使用厕所前配齐水桶、水勺、马桶刷、纸篓等物品,培养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以前村民们觉得厕所能上就行,现在县里帮咱改了干净卫生的厕所,像我这样的老人上厕所也更加安全方便了。”旧县镇尧店村村民刘大爷高兴地说。

  截至2018年年底,古县共完成改厕3480座,超额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

  鏖战疫情 争分夺秒筑防线

  2022年3月底,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古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成立三合镇疫情集中隔离点改造小组,并决定派李创到三合镇石壁小学负责隔离点改造工作,并驻点管理该隔离点的专班工作。李创当即表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党员责无旁贷,我一定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隔离点改造工作,完成组织交给我的重任。”当天下午,在交接完手中工作后,他第一时间奔赴石壁小学隔离点开始了新的征程。

  “隔离房间储备是当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石壁小学疫情集中隔离点公共区域地面改造、地面硬化处理、门框封堵、室内改造等施工任务。”2022年4月1日,刚刚来到石壁小学,李创就接到了局里的紧急通知。

  当时,石壁小学有22间宿舍、12间教室、16间办公室,需要把它们改造成107个独立的隔离房间,每个房间还得建设独立的卫生间。同时,为了避免因空气集中交流而造成的交叉感染,还得严格设置“三区两通道”。隔离点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标准严,李创没有退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千方百计按时完成改造任务。他火速带领建设者进驻隔离点施工现场,争分夺秒抢工期、全力以赴赶进度。为了节省时间,他和广大建设者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干在工地,通过倒班进行24小时不间断施工。在这期间,他曾经两天两夜没有挨过床铺,困了就倒在地上休息会儿,饿了就啃口方便面。忙起来顾不上喝水,他嘴巴上裂开多道血口子。天天泡在工地没有时间洗澡换衣,他的衣服又脏又旧。清明节,家里打电话让他抽空回去,也被一口回绝:“集中隔离点是阻断疫情传播蔓延的生命防线,我必须尽快把它改造好,让它发挥作用,一刻钟都耽搁不起。”

  星光不负赶路人。李创带领广大建设者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与时间赛跑,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石壁小学疫情集中隔离点达到了入住条件,广大干部群众亲眼见证了古县的“方舱速度”。为完善隔离点的日常管理,他克服重重困难及时与县教科局、三合镇政府、三合镇派出所、石壁村“两委”等各部门沟通协调,对隔离点标准设置、物资保障、消防安全等工作进行细致部署,确保了隔离点工作顺利进行。

  2022年4月6日晚,第一批隔离人员、大约20多人入住石壁小学隔离点,与疫情赛跑的发令枪正式打响。由于事发突然,许多隔离人员没有携带生活用品,他就想方设法多方协调,解决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他就带领两名工作人员制作了健康宣传片,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在坚持原则、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隔离人员提供丰富的饮食种类和更好的生活服务,受到了隔离人员和家属的一致好评。4月12日,在一句句的“感谢”声中,第一批隔离解除人员陆续回家,这一幕让李创倍感欣慰,也让他感觉到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经常忙得错过饭点,每天都要夜以继日地核对数据、录入信息、电话沟通、接收隔离人员、安排生活保障……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22年12月10日,石壁小学隔离点累计收住隔离人员638人,为全县疫情防控筑起了坚实屏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5年来,李创一直奋战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一线,参加了2008年古县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及2012年、2015年、2018年、2021年四次复审验收工作和北平镇、石壁乡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及多次复审验收工作,他始终把为民情怀融入信仰,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为古县成为全省首家“双国字号”卫生县贡献了全部力量。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