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战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死神殊死搏斗;他们,是我们最离不开的人,是我们的健康守护神,是亲人之外最希望我们健康平安的人。他们,并非万丈光芒,却一直温暖有光……他们是医生,是白衣天使,是最可敬可爱的人。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知他们的初心。
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和睡眠医学科主任马小军
全力畅通“呼吸之路”
临汾新闻网讯“刚收的慢阻肺患者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急需进一步治疗。”“一位96岁的老人突然体温升高、血压不稳……”8月16日晚,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和睡眠医学科里忙碌依旧,科主任马小军步履不停地穿梭在各病房之间,高度紧张地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这里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病因复杂、病程进展快,任何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此时,一间病房的心电监护仪发出急促的警报声,因肺部肿瘤入院的七旬老人病情突变,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马小军带领团队立即投入“战斗”,紧急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全力畅通老人的“呼吸之路”。
看着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开始上升,马小军紧绷的神经却不敢有丝毫放松,再三叮嘱管床医生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接着,他全然不顾满身的汗水和酸痛的胳膊,又急匆匆走进另一名高龄晚期肺癌患者的病房。
这名患者曾因面部肿胀、不能平卧,在此接受过四个周期的化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出院数月后,患者又因产生耐药性导致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马小军和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和充分研判,为患者实施了热消融术以打通气道,成功取得阶段性胜利。
“谢谢你们,又一次帮我度过了生命难关。”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呼吸顺畅,不由激动地向马小军再三道谢。对马小军来说,这就是他们的职责。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不知不觉间,天已经黑了,马小军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却依然忙碌在救治患者的最前线。他的办公室里,有从早放到晚却一口没动的盒饭,还有拔下吸管却没有插进吸口的牛奶。他在生活里就是这样一个“粗心”的人,但对待患者却极其细心,每一项指标的细微波动都会紧紧牵动他的心。他一次次带领呼吸团队迎难而战,为身处险境的患者抢时间、解危机,以仁心仁术托起了“生命之重”。
一呼一吸,延展着生命的长度。“为患者清除呼吸障碍、提高生命质量,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不竭动力。”马小军说,“面对新形势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将不断向着‘专、精、尖’方向迈进,不断提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把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带给每一位患者。”
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朱江川
让孩子们重新绽放灿烂笑容
朱江川在病床前仔细阅片
8月18日早8点,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早早坐满了患儿和家长。儿科主任朱江川准时来到一楼诊室,询问情况、观察病情、听诊、阅片、下医嘱,开启了一天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
从医24年来,朱江川每天面对的都是饱受疾病折磨的患儿和万分焦虑的家长,尽管工作繁忙,他总会抽出时间与患儿家长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儿科医生又苦又累,但参加过2年援非医疗工作的朱江川却表示,这点辛苦不算什么。他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让每一个孩子远离病痛折磨,重新露出天真而灿烂的笑脸,苦点累点也值!”
今年4月10日一大早,11个月大的男婴东东(化名)出现长达两小时左右的呛咳、喘息、气促和无声音嘶哑表现,同时伴有口唇青紫的现象,意识到情况不妙,家长赶紧将他送至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救治。
正在值班的朱江川对东东进行了检查,他凭多年的行医经验判断孩子可能有东西卡在了气管上了。然而,胸部CT检查结果却没有显示出异物的影像,一时间治疗陷入了僵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东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呼吸也越来越困难。看着年幼的生命和焦急万分的家长,朱江川果断下定决心:“不能再拖了,拖下去孩子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我坚信我的判断,出了事我负责。”
在和家长沟通并征得同意后,朱江川立即主持实施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用直径4.2毫米的纤维支气管镜,经左侧鼻腔进入喉部,在支气管管腔内发现了一块很小的白色塑料薄膜,小心翼翼地用活检钳夹出。尘埃落定后,朱江川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取出的塑料薄膜,东东父亲感激地说:“多亏朱医生冒着巨大风险救了我儿子一命。”两天后,在千恩万谢后,父母抱着恢复健康的东东出院。
“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往往说不清到底哪里不舒服,再加上他们承受能力弱、病情变化快,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让儿科医生压力倍大,经常得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去治疗。”回忆起这段往事,朱江川感慨地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责任担当,风险再大也没有任何退缩的理由。也希望家长们能对儿科医生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必定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段萧婷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心理服务
用精湛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以暖心服务给患者心灵慰藉,以医者担当予患者坚强力量……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段萧婷看来,有能力、有温度、有担当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刚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时,段萧婷所接触的患者亟待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社会功能,她便想尽各种办法,设计各种游戏,使患者发现自己潜意识里的消极观念,从而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的认知。
“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必须善于沟通。”段萧婷说,通过与患者沟通,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45的王女士,和家人关系一直不和谐,总把亲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在和王女士沟通交流中,段萧婷告诉王女士“要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发现值得去爱的人和事。”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王女士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慢慢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模式,谢谢你。”六次咨询效果显著,这也是段萧婷乐见的结果。
近几年,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来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儿童也越来越多。
段萧婷曾接诊过一个小姑娘,她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回家后发现自己还是不受重视,便通过自残的方式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与爱护。在为其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段萧婷无条件地支持她,与她共情,承担小女孩心目中“好妈妈”的角色,让小姑娘有了被爱的感觉,慢慢地,自残行为消失了,并且尝试着去学校上学和发展人际关系。
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重视,但总的来说,人们对这方面的主动获取动力仍不足。段萧婷说:“当医生应考虑小至学科,中至行业,大至社会和人类前程。这是一个大目标。”
如今,段萧婷除了做好院内工作,也积极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活动,为不同人群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团体心理活动,用自己的努力守护着患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
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赵荣
以仁爱之心诠释医者担当
“抱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坚定决心投入医学事业,为除病患之病痛竭尽全力。”20多年前,怀着对救死扶伤的初心,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赵荣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临床医学这一专业。至今赵荣都为自己当初选择从医而倍感荣光。
在赵荣看来,作为医生,首先要坚持“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并重,锤炼过硬的专业能力,在给予患者及时治疗的同时,常常换位思考,用贴心的关怀和照料,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
赵荣清楚地记得,2008年正月初五的中午,值班的赵荣接诊了一位肾衰竭的患者,因为患者自行拉长透析时间,导致出现胸憋、气喘,咳粉红色泡沫痰的症状。
这位年仅20岁的患者出现了心衰,情况非常紧急。
“必须立即处置,紧急透析。”还未吃午饭的赵荣,不顾饥渴、疲劳,立即联系透析室,并紧急处置,最终使患者获救。
2015年,因工作需要,赵荣转至老年科。面对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医生更需要细心贴心服务。那一年,科里收治了一位83岁的孤寡老人。老人没有家属,赵荣便尽量给她多一些关怀。因为老人确诊宫劲癌晚期还合并糖尿病、肾病、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长期卧床导致大便已堵塞致直肠却不能自行排出,看到老人的痛苦,赵荣毫不犹豫伸手去帮老人排出干涩的块状粪便……
2018年,赵荣调到了急诊科工作。从内科医生到老年科医生,再到如今的急诊科主任,“医”路走来,赵荣对疾病的多样性和救治时的不确定性深有体会。一声声急促嘹亮的120急救鸣笛,送来的是不同病情的患者,有的需要心肺复苏,有的需要清创缝合……每一次赵荣都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不同的处置手段却是一如既往地拼尽全力,只为挽救一个又一个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人,给一个又一个家庭送去安康。
赤诚不负使命,奉献书写担当,仁爱温暖人间。赵荣表示:“今后我将继续牢记医生的使命,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如既往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童听力保健科医生王亚炜
让听障儿童回到有声世界
王亚炜为新生儿筛查听力
如果我们的世界里,没有群鸟高歌,没有泉水叮咚,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之声,那该怎么办?一次“静音”体验,让从医近10年的王亚炜切身体会到听障儿童的不安、无助与痛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和前行目标。
王亚炜是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童听力保健科的一名医生,每天为各年龄段的小朋友进行听力筛查和健康科普,在工作中见证了许多家庭的悲与喜。令她最为心痛的是,一些听障儿童因没有及时佩戴助听器,错过了言语发育的最佳时期。
“我常常在想,无声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我听不见了,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吗?”王亚炜决定体验“静音”的一天,通过相应措施使自己的听力达到重度损失的程度。她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出行,却听不到站点的播报声,只能紧紧盯着屏幕显示;与他人交流,却听不到对方所说的内容;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却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车流声、吆喝声等。
这一天的体验,让王亚炜永生难忘,坚定了推动儿童听力健康科普的决心。在强烈的职业使命感驱使下,她将大众最为关注的儿童听力保健知识及听力损失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进行整理总结,再结合自己的“静音”体验和所感所想,创作出《你的沉默,震耳欲聋》科普视频,发出了震撼心灵、引人深思的科普之声,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市妇幼系统健康科普大赛一等奖、2022年临汾市健康科普讲解员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蒲公英”杯妇幼新媒体健康科普短视频征集活动季军及杰出奖,让更多人关注到听障儿童的康复之路,了解到集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为一体的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的防聋治聋诊疗体系。
“作为临汾市儿童听力筛查中心和听力残疾评估机构,我们的儿童听力筛查与诊断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这些年,在乔雪梅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筛查了近5万例新生儿,诊断听力损失的约为500例。”王亚炜说,“虽然听力障碍是看不见的残疾,但通过我们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些孩子得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真正实现了‘聋而不哑’,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亚炜说,她会坚定地走下去,用爱用心用情唤醒一对对“沉睡”的小耳朵,努力让他们“听见”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尧都区医疗集团金殿镇卫生院院长段仙洲
扎根基层践初心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个干实事、实干事,将“医乃仁术”精神镌刻于心的乡村医生。从医37年,尧都区医疗集团金殿镇卫生院院长段仙洲,扎根基层,恪守医德,规范诊疗,解难题,疏堵点,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农村卫生健康事业。
1987年,段仙洲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尧都区西头乡,当时的西头乡有12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接种疫苗、看病换药全靠一双脚上门服务,半夜陪着同为乡村医生的爱人上门接生也是常有的事。
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段仙洲见过太多因家庭困难导致“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变成难病”的患者,他痛心不已,更坚定了刻苦钻研医术,救治更多患者的决心。同时,他还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卫生院购置了救护车,这是当时尧都区所有乡镇级卫生院中的第一辆救护车。
2005年,时任尧都区土门镇卫生院院长的段仙洲在市区开会期间,接到卫生院的紧急电话:“一名产妇因为难产导致大出血,性命危急……”“你们就近送往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我在那儿等你们。”
挂断电话后,段仙洲立即前往市人民医院对接。“产妇爱人在外地打工赶不回来,她婆婆已经吓得没了主意。”病危通知单下了一张又一张。“不能因为没人签字影响患者救治,有任何事我来担。”段仙洲连签了6张通知单,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最终这名产妇转危为安。
2017年,段仙洲接任金殿镇卫生院院长,该镇人口多、面积大、医疗服务任务重,当时的卫生院房屋陈旧,设施设备老化,医疗技术落后,难以满足群众看病的需求。段仙洲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果断做出决定:建章立制、维修改造院区、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生医疗水平与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金殿镇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新增科室15个,开放床位30张,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同比增长50%,群众满意度达98%,达到了“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推荐标准”,成为我市首批社区医院。
37年前,段仙洲上门诊病,37年后,仍定期走村入户,为居民上门体检、做健康宣教。医之行者,路漫漫而志不移;身向基层,情款款而仁不易。
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卫昕伟
青丝染雪终不悔
他是一位特殊的医生,大多数时间,总是在为科学管理好医院的医疗业务、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工作而奔忙,保障全院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每周他总会专门挤出时间,参加科室查房、前往门诊坐诊或是走上手术台操刀手术,用精湛的医术帮助患者重拾健康。他就是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卫昕伟。
技术是医生的生命,这是卫昕伟一直坚持的信念。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病人多、急诊多,经常需要做复杂而漫长的手术,很多手术都是3小时起步,有时甚至需要8个小时。为了练就治病救人的过硬本领,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卫昕伟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先后前往北京天坛医院、三博脑科医院、宣武医院进修,能够熟练地运用神经内镜技术,并掌握了颅脑肿瘤、颅脑外伤、功能神经手术治疗方面的先进技术。
卫昕伟常说:“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生,既要有为患者服务的过硬本领,又得具备医者仁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带着7岁的孙女静静(化名),来到市人民医院看病。当时静静出现了头疼、恶心、呕吐、浑身乏力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是颅内肿瘤在作祟,而且巨大的肿瘤已经和许多神经长在了一起,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由于手术难度特别大,往常像这种情况,为了保险起见,一般都会建议病人去太原或者西安的大医院做手术。然而,静静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又患有精神疾病,年迈的奶奶要照顾全家5个孙子孙女的吃喝拉撒,根本没有能力带着静静远赴外地看病。见此情形,卫昕伟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经过8个小时的奋战,为静静切除了颅内肿瘤。
出院的时候,淳朴的奶奶背来一麻袋青皮核桃表示感谢,卫昕伟既不愿辜负这一片心意、又不忍看着老人背着沉重的核桃回村,便和几个同事一起凑了500元买下了核桃。考虑到静静和奶奶回家路途遥远,坐班车对刚刚做了手术的孩子极为不便,他又自掏腰包找了一辆出租车,将二人平安送回家里。
20多年的医师生涯、10多年的高强度“双线作战”,让46岁的卫昕伟早早地熬出了一头白发,但那正是他在无数次救死扶伤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见证了他那无怨无悔的青春奋斗岁月,更诠释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他所言:“责任越大、担子越重,越要迎难而上。唯有不浪费每一寸时光、不辜负每一位患者,用自己的使命、责任、担当为生命插上健康的翅膀,才对得起这身白大褂!”
市中心医院医务科主任、骨科副主任王鹏
坚守为民服务初心
王鹏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选择入路、去除损伤组织、骨准备及植骨、缝合固定……8月17日上午,市中心医院手术室里,医务科主任、骨科副主任王鹏以第一助手的身份,协助骨科主任王文革完成膝关节置换术,用精细、娴熟的技艺,为一名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带来新“膝”望。
王鹏虽然承担着诸多医务管理工作,但从未放弃对顶尖医疗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从医15年来,他始终扎根在临床一线,把服务患者当成第一使命。只要患者有需要,医院有需要,他就一定会冲在最前面。
两年前,王鹏有幸成为中国(山西)第24批援多哥医疗队队员,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在那里,他承受着环境艰苦、气候恶劣、传染病肆虐等重重考验,坚持把先进的技术、暖心的服务带给当地百姓,赢得了一声声真挚的感谢、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扬。
一名当地青年在户外工作时,因意外摔倒导致脚部骨折,被紧急送来中国医疗队所在地。王鹏和队友及时为青年实施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得知其单位距离医疗队非常远时,便劝其在就近医院进行后续的消毒、换药。但青年仍坚持来此,并向他们真诚道谢:“我相信中国医疗队的医术!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爱和温暖。”
更令王鹏难忘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时刻,一场跨越万里的入党仪式,在中国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创伤中心党支部和设在多哥洛美驻地的援非临时党支部同时“连线”进行,王鹏“隔空”向党旗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援非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必须以实际行动维护好中国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一次经历,永生难忘,让我深刻感受到身为中国医生、共产党员的骄傲和荣光,更加坚定了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每每提及这段珍贵的记忆,王鹏依然会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结束援非任务后,王鹏回归工作岗位,每天忙碌地奔走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坚持医务管理与专业技术“两手抓”,以坚定的行动践行着最初的誓言。在他心中,既然选择了一身“白衣”,就要担负起这份责任,把精医敬业、精益求精作为毕生追求,在神圣的岗位上谱写更多爱的篇章。
记者 王德政 李 静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