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谢谢您医生,没想到能恢复这么好!”去年12月18日,患者李先生一扫之前的糟糕心情,见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戴红果就高兴地说起了自己的肢体恢复情况。
右手抬起来了,右腿能动啦,在家属的搀扶下,已经能下床走路了,这些治疗后的惊喜变化让李先生高兴万分。谁能想到,8天前这位错过了救治窗口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曾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和家属都为那不能动弹的右半身和失去的黄金治疗时间而懊悔不已。关键时刻,戴红果团队利用最新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溶栓”科研项目成果,重新打通了梗塞的血管,也打通了他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50岁的李先生有着30年吸烟和饮酒史,每天吸烟10支左右,10年前就患上了高血压。去年12月9日晚8时左右,他忽然出现头晕、恶心、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12月10日凌晨3时50分左右,出现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偏瘫,病情持续恶化。家人听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溶栓比较有经验,抱着一丝希望,于12月10日上午7时45分紧急将李先生送去救治。急诊科戴红果团队火速联系核磁室为李先生开通绿色通道,经核磁共振平扫和血管成像检查后,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起病急、病情重,是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生存者大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进行静脉溶栓,如果是大血管闭塞早期进行机械取栓等治疗。传统观念认为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发病6小时内,经过早期溶栓治疗,患者获益很大。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在急性脑梗塞溶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急性脑梗塞发病在6小时内溶栓的病人,只要到达急诊科,快速进入绿色通道流程,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溶栓禁忌症,都能规范为患者溶栓。市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患者到医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在全省高级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技术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然而,由于李先生已经发病长达12小时,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窗,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评估他是否有“缺血半暗带”。戴红果说:“人体大脑发生脑梗塞后,核心梗死灶周围会形成一个缺血性区域,也就是‘缺血半暗带’,它里面仍然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也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细胞。如果通过精准有效的治疗,血流得以迅速恢复,损伤仍然可逆,脑细胞有可能会存活并恢复功能。”
戴红果团队立即联系脑卒中二线会诊,同时急诊护士联系核磁室,给李先生进行增强核磁检查,明确他的脑梗死面积及“缺血半暗带”。通过采用“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模态影像自动化分析系统软件”分析检查结果,发现李先生的“缺血核心体积<70毫升,不匹配率≥1.8,不匹配体积≥15毫升”,无进行介入手术的禁忌症。得知检查结果符合治疗条件后,戴红果立即与李先生及家属谈话,建议介入手术治疗或者“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李先生及家属经过考虑,同意先静脉溶栓,溶栓后根据恢复情况,再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手术治疗。
“大夫,我爸还年轻,会有生命危险吗?身体还能恢复吗?”李先生的儿子紧张地询问。戴红果耐心解释:“你父亲还是有机会恢复的,你们一定要配合治疗,我们会全力进行救治。”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戴红果带领脑卒中团队争分夺秒抓紧救治,采用第三代溶栓药物“替奈普酶”进行了“超时间窗溶栓”,溶栓半小时后李先生瘫痪的右侧肢体奇迹般地抬起来了,他和家人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中,64.2%的患者都在发病8小时后到达医院。虽发病时间较长,但是约一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小时内可以见到可挽救的缺血组织。为此,我们急诊科深入开展了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溶栓’科研项目,帮助超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戴红果说。
据悉,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前期牵头下,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作为参研单位,完成了采用iStroke自动化评估软件用注射用TNK-tPA治疗超时间窗(发病 4.5-24小时)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科学研究,该研究荣获了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颁发的二等奖,戴红果作为项目负责人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授予“优秀研究者奖”,市中心医院获得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授予的“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网格成员单位一等奖。
“‘康复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是我们医院的服务理念,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急性脑梗死患者,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目标。希望更多患者抓住溶栓时间窗,在发病6小时之内可以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越早识别、越早送医,救治效果越好。”戴红果表示,“患者发病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如果是大血管闭塞,经过核磁评估,梗塞面积及‘缺血半暗带’达标,也可以通过最新科研项目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溶栓’进行治疗,它能为很多患者提供宝贵的急诊治疗机会,有效降低死亡率、致残率,促进肢体恢复,帮助他们健康生活。”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