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天跑出“临汾速度”

2020-02-28 08:55: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二月的平阳,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尧都区环城南路东端,刚刚投入使用的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在瓦蓝的天空下静静矗立。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启动了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应急建设项目。该项目2月5日全面开工,经过18天的艰苦奋战,于2月23日顺利竣工,全面交付使用,为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为了这一天,600多名建设者昼夜轮班施工,超负荷加班加点,奋力拼搏,忘我奉献,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跑出了“临汾速度”。

  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将市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应急建设项目尽快启动并尽早投入使用,对进一步增强我市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月31日,市委书记董一兵指示:“提前做好后备医院准备工作,加强专科定点医院建设。”随之,市政府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立即启动了市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应急建设项目,要求决战20天,确保2月25日按期完工交付使用。2月10日,董一兵专程到新院区建设项目调研。他强调,要一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手加快工程建设,克服困难、共同努力,把应急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进一步增强我市疫情防控诊治能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月29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云峰在项目建设现场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加紧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配备医疗设备,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加充分的医疗保障。2月23日,李云峰再次来到工程建设现场,对项目建设速度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切实加强施工现场和人员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过关,如期交付使用。要加紧谋划疫情过后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2月7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常青在项目建设工地进行实地调研,并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现场进行督导。他要求,项目建设要立足应急,着眼于长远,按照“防大疫、打大仗”的思想准备和要求,加紧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疫情防控医学留观和疑似、确诊患者的隔离条件和医治水平。

  2月8日,副市长陈忠辉在对项目施工进展情况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防疫情况进行调研时要求,项目部和施工单位要做好防疫预案,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要科学组织施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把控好工程质量,确保医院按时投入使用。

  项目启动后,我市住建、财政、卫健、城市管理、公安、城市供水、供电、消防等部门和单位多方联动,密切协作,为工程快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区门诊医技综合楼(B栋),总建筑面积7246.33平方米,设有病房54间(全部为负压病房)、观察室5间、ICU病区一个,病床120张,前期大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本次应急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楼室内装修、综合配套,新院区医护人员生活区建设等20余项建设工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住建局于2月3日成立项目指挥部;2月4日,21家施工企业的400多名施工人员、100多台大型机械车辆集结到位;2月5日,项目全面启动。

  伴随着各种大型机械的轰鸣声,白天,各施工队伍在各自的作业面上抢工期,你方唱罢我登场;夜晚,一个个不知疲倦的身影在工地的各个角落大展身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与各作业面发出的叮当声,汇成了一曲建设的交响乐。

  18天来,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近万人次,大型机械设备千余台班。室内吊顶7000多平方米,室内墙面粉刷19200多平方米,敷设室内塑胶地板5400多平方米,顺利完成室内强电、弱电、消防、供水、供氧、空调、排水等管线、管道工程的敷设安装,道路沥青混凝土铺筑2600多平方米,安装围挡2300多米,铺设塑胶草坪6000多平方米,彩钢房搭建1000多平方米,完成监控室、网络室等建设,完成消防水池、泵房、污水处理化粪池、调节池建设,完成供电双回路管线设施、设备的安装……

  这一组组数据,是由建设者们用坚强的意志和辛劳的汗水凝聚而成的。数据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全身心的付出和日夜的坚守……

  三

  市住建局局长杜敏担任此次应急项目指挥长,他投身施工一线,狠抓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疫情防控。要求各施工企业科学组织,加强管理,严格按计划进度施工,确保应急工程按计划完成。

  “有问题,尽管提,咱们大家一块儿想办法!”这是副指挥长、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刘官虎在每晚召开的工作例会上常说的一句话。每天的工作例会,确保了整个工程在多个交叉面同时作业的情况下有力有序推进。

  工程未动,设计先行。“虽是应急项目,但也必须长远考虑。”副指挥长、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石文红坦言,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所有图纸都需现场手绘、反复推算。70余份现场完成的设计方案,是所有设计人员知识储备、应变能力、决断能力、职业素养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材料保障也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市安监站站长席岩俊带领材料保障组成员刘垚麟、盖景生负责材料组织。既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又要保证价格合理,更要快速送达。疫情特殊时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综合协调作用不可小觑。市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工程科科长陈国杰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都采取了限行、封闭等措施,给运输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他们加强了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保障了材料、设备、人员的及时到位,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市住建局建筑市场监管科科长陈宏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队伍的选择上重点把好两道关。一是选择实力过硬、技术过硬的队伍,二是选择有责任、有担当的队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施工队伍的作业交叉面多、工序复杂,统一指挥、协调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市住建局质量安全科负责人张迎庆、市质监站负责人胡玉贵等同志每天深入一线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遇到难题时与技术人员及时沟通,调整施工方案,严把质量关、验收关、安全关,严格控制节点工期、关键施工工序,确保了工程有序推进。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做好400多名施工人员和100多名管理人员的防疫工作尤为重要。市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悦明介绍,后勤保障组除了保障所有人员的就餐以及整个工地的防疫物资分配等工作以外,还要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贾得乡卫生院的配合下,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做好现场消杀和人员的防护。

  “保证完成任务!”“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全天候奋战在施工一线的21家企业以及供电、供水等部门,不计得失、不讲条件、顾全大局、主动担当……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贡献着各自的一份力量。

  四

  “我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疫情面前,我是党员我先上!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2月4日,应急建设项目临时党支部成立,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扎在了项目建设最前沿。

  临时党支部书记、项目总指挥杜敏表示,此次市住建局应急工程项目部抽调的业务技术骨干、党员大部分都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援川过渡安置房建设、多项市区重点工程建设,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在工程建设一线,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施工现场,党员突击队成员奔赴一线岗位,对工程质量、安全、防疫等工作严格把关,人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模范带头作用就发挥在哪里。

  为了严格落实规划设计方案,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副院长、党员刘晓光每天坚守在施工一线,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详细制定工程建设装饰装修标准,对过道扶梯高度、门把手、灯具安装等进行严格把关,保障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

  市住建局抗震消防科科员、党员刘泽民负责室内工程的管理,他每天在一线协调室内的装修、管线、地面处理等各个环节交叉面作业,既要保障质量,还得兼顾各家队伍的交替有序,他把各施工队伍的施工进度精确到分钟,通过这样“苛刻”的措施,强有力地保障了工期。

  市第三人民医院基建科科长刘垚麟,看到疫情防控期间工地周边各村实施封闭式管理影响施工人员出入后,他主动协调周边村镇,确保了施工人员的到岗率。在项目部综合协调组、后勤保障组管理岗位上,他每天工作都超过15个小时,圆满完成了项目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鉴于刘垚麟在项目建设上的突出表现,项目临时党支部郑重向市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推荐他加入党组织。

  范鹏力、张兵、张芳莲、席峰、贾新平、李强、武坚、弓建军、李安静、侯福林、郝峰……这些普通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工程签证、计量工作信息汇总、档案资料管理、项目预算、竣工结算、交通秩序维护、后勤保障、施工区域疫情防控等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2月25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区门诊医技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更高标准提升了我市传染性疾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为我市“防大疫、打大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8天,在斗转星移的历史中何其短暂;600人,在茫茫无垠的人海中何其平凡。然而,2020年的春天,这600人、这18天,古都平阳的人们都应当铭记。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