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不用去现场,无须听汇报,一台电脑便对企业排污情况了如指掌;
24小时监控,全天候监测,科技监管让企业违法排污无处遁形。
3月24日,记者在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控中心看到,工作人员进入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后,全市71家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便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再点击进入企业监控页面,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数据立刻呈现。
说起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张帆立刻竖起了大拇指:“传统的污染源监察执法,主要靠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走访、调查、摸排或市民举报,发现排污行为,然后再打击。现在有了在线监控系统,只要坐在办公室,便可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24小时监管。”
早在2008年,我市就建成了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十余年来,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治污水平持续提升。如今,全市71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安装了211个点位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控,让企业超标排污行为无藏身之地。
“在线监控的关键是精准治污。”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支队副队长、环境监控中心主任任保江介绍,为了加强在线执法力度,严惩超标违法行为,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建立《关于切实加强在线监控执法的通知》和《临汾市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超标惩治办法(试行)》两项制度,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一日一立案、一日一处罚”,同时,他们还根据超标情节实施公开约谈、媒体曝光、停限产整治、税务联动、失职问责等联合惩治措施,有力打击了在线超标排放违法行为。
据统计,2019年,全市对企业在线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立案查处160起,处罚金额3635万元;2020年1月—3月,立案查处19起,处罚金额241万元。
“在线监控系统上的数据一般是黑色的,只要一变红,就是超标或异常,必须马上处理。”张帆说,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是全国联网的一套系统,但凡哪家企业哪个点位有超标,国家生态环境部就会下发电子督办至企业环保负责人及相关生态环境分局执法人员,并在24小时内给予回复。这一模式,一方面是方便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消除污染;另一方面也方便基层执法人员有的放矢,真正实现了源头监管。
张帆感叹道,常年的监控工作使得他和同事们一看到红色字体,就会紧张起来。
话语一转,张帆介绍起了日常工作:“每天监控3万余条上传数据,再加上分析、研判、汇总,工作十分枯燥。但是,为了确保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数传输正常,我们坚持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查看一遍所有的排污指标。”
枯燥、烦琐是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常态,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始终保持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分析着每一项数据,努力完成各项监控任务。
春节前夕,当接到春节期间每天向社会公布企业污染物排放数值的任务时,张帆和同事便放弃了节假日,坚守在岗位一线。疫情期间,他们也没有停歇,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坚持每天汇总、每天公告,圆满完成了任务。
科技治污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市生态环境局从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规范污染源监测数据运营巡检工作等方面入手,先后召开了4次约谈会,确保科技治污到点到面。2019年和2020年春节前分别召开了重点企业集中约谈会,要求企业签订春节空气质量保障承诺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并对出现的超标排放行为,均予以高限处罚;对4家运维单位进行了公开约谈,并签订《防止弄虚作假运营承诺书》,对发现第三方机构配合企业造假行为的,在依法处置的同时,将坚决清退出临汾市自动监控运维市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根据省审计厅专项审计提出的意见以及省监控中心现场检查的意见,为了实现数据归真,杜绝监控数据偏低的问题,召开了18家重点排污单位及5家分局负责人参加的约谈会,对52套不合格自动监控设备,要求限期更换,目前已全部更换投运。
在全市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役中,市环境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用科技手段为我市精准治污提供着依据,给71家重点排污企业戴上了“紧箍咒”。
记者 刘 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