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绿色崛起正当时
县委书记薛凤奎调研清洁取暖工作
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晓舟在黑龙关洗煤厂调研环保工作
秋日的蒲县,天高气爽,处处都是大美生态的图景:天上碧空千里、纤云不染,山川林木密布、五色斑斓,湿地芦苇摇曳、水草丰茂……
10月9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蒲县申报成功,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区)。
如此殊荣,何以花落蒲县?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今年1月份至10月份,蒲县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为287天,优良天数比例94.1%,全市排名第一,连续三年未发生重污染天气;昕水河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人工湿地净水模式被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林木覆盖率达到59.01%,昔日的“石山土盖头,坡陡岩裸露”彻底走进了历史,全县基本实现了可绿化的国土面积全覆盖。
近年来,蒲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坚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的发展思路,坚持治山、治水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了“生态、产业、景观、兴林、护绿”五大工程,全民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提升”放在首位 “三级四长”成效显著
每天清晨,由蒲县130余名河长、巡河员组成的微信工作群里热闹非凡,巡河员把工作的照片、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全部发在群里。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河道的垃圾难觅其踪、曾经的排污口彻底“清零”、大群的白鹭在湿地觅食……这只是蒲县推行河长制的一个缩影。如今,每一条路、每一道河、每一片林,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有人抓、有人管。
今年蒲县探索成立县、乡、村的环长、路长、河长、林长“三级四长”模式,进一步构建了大生态、大环保的工作格局。
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蒲县出台了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产业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类别指标,建立健全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和绩效体系,全力打好污染治理、绿色发展、风险防控、改革壁垒、全员行动等五大攻坚战。
在年初的全县生态环境汇报会议上,县委书记薛凤奎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形势,坚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决心,为开创美丽新蒲县作出更大贡献。
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晓舟要求,要严格问题管控、措施管控、责任管控、时间节点管控、组织领导管控,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县把“生态提升”攻坚摆在工作首位,以创建目标为抓手,全面对标对表,逐项查漏补缺,通过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及生态文化等各方面有了极大提高。
在生态制度方面,蒲县颁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修编)》,全面推行河长制。在生态安全方面,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至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涉重金属和涉危险废物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达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分散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在生态空间方面,严守生态红线,保证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在生态经济方面,积极推行循环发展经济模式,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了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完成了GDP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的减排任务。在生态生活方面,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宜居”理念,开展乡村综合整治行动,兴建了3000座无害化厕所。在生态文化方面,加强警示教育,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成功构筑生态屏障 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Ⅴ类水流进来,经过人工湿地的过滤净化后流出去,会达到Ⅲ类水标准。”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项目负责人范定国说,昕水河人工湿地在全省首家成功采用“垂直潜流+水平潜流”新工艺,依靠纯物理净化方式,有效改善了昕水河水质。
如今的昕水河人工湿地,白鹭栖息、野鸟嬉戏,游人们漫步其中,悠然自得。
在成功实施昕水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基础上,今年,蒲县在薛关镇常家湾村又实施了水质净化提升工程,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及河底铺设砂砾方式进行水质净化,使昕水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全县牢固树立‘大环保’理念,众志成城铸就生态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局长席永红说。
在蒲县,全县上下严格落实工作职责,以责任落实保障工作落实。县级领导带头抓,深入研究分管领域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对策;分管领导定期听取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推进情况,在攻坚一线指导、协调、督办;各乡镇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把环境保护与各项工作统筹考虑、综合决策、同步推进;各职能部门按照“管发展管环保、管生产管环保、管行业管环保”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企业作为治理污染的主体,主动扛起责任,推进清洁生产,通过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确保排放达标,不断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蒲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县委、县政府在政策、资金、科技、机制、工程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制定出台了造林绿化十五年规划,实现了土石过渡带、裸岩砂石地植树造林新突破,保证了林木成活率,使许多荒山秃岭、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绿装,成功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地区生态建设创新路。许多蒲县人都明显感觉到,这几年蒲县的山绿了、树多了、水清了、沙尘天气几乎绝迹。
生态环保工作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系统工程。蒲县建立起党委领导、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系统治理的工作格局,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的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微信等载体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环保监察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开环境执法大练兵的序幕;将全县120余家企业全部纳入“双随机”监管平台,设立“12369”举报电话,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做到举报必管、管必有结。
生态产业富民惠民 生态环境宜居宜游
深秋时节,走进蒲县山中乡山中村,生态农场、光伏发电、龙泉山庄和山中奶奶庙、山中新村等不仅成功打造了一连串的景点,更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生态建设已经成功打造了山中村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全村核桃栽植达到10万余株,山中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
在国家示范县创建工作中,蒲县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绿色发展步伐,让全县人民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
——生态产业富民。蒲县在造林绿化的同时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不仅让山川绿起来,更让农民富起来。在全县各大垣面推开核桃标准化园区建设,目前全县核桃发展到10.6万亩。仅2019年,全县核桃挂果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212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700余万元,户均收入16700余元。同时,蒲县抢抓机遇,争取到省构树精准扶贫项目试点县,打造了“蒲县构树”品牌,目前已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构树种植示范基地、构树饲料加工基地、构树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生态增绿利民。蒲县全方位实施“身边增绿”行动,实施了通道绿化、县城绿化、城区绿化、村镇绿化和县城森林公园等工程,在人多的地方多栽树,在生产生活的地方多播绿,让人民群众直接享受造林绿化成果。2019年,蒲县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24平方米,荣获全省“园林县城”“卫生县城”。
——生态文化智民。蒲县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祭扫活动”,为群众免费提供侧柏树苗,发放防火“明白卡”,持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近10年来,无论是清明节还是其他防火期,蒲县均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
——生态环境惠民。自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蒲县按照生态宜居的目标,实施了城乡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通过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工程,进一步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一个个村镇呈现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今日的蒲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临汾后花园、西山避暑地的生态优势更加明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蒲县:生态修复 矿山披绿
“这里以前有个铁厂,废弃了二十多年。曾经,眼前这片地,左边那条沟,前面那道坡,全堆放着废铁渣。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理,覆土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明年就能种树、种庄稼,生态环境将极大改善。”10月27日,在蒲县黑龙关镇席家沟铁矿渣堆场,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固废股负责人郭立杰指着平整好的土地说。
眼前的土地处处遍布着精心修整的痕迹:一道从山坳中伸出的沟壑被修成宽约两米的泄洪沟,一面坡地被修成一层层平坦开阔的梯田,一条盘旋向上的山路一侧被黄土盖得严严实实……
“席家沟的废渣堆存量约为9.6万立方米,占地面积3.69万平方米。”蒲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曹永谦介绍,席家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300多万元,分为三个区域,分别采取修筑挡渣墙、削坡分级、场地平整、修筑挡渣墙加固、表面复土和整形处理等方式进行治理。其中,平整地块将复垦为耕地,边坡地带将复垦为林地,为防止雨水进入场区造成水土流失,工程还设置了环场截洪沟,延伸至场外河道。
据了解,席家沟废渣场只是其一,蒲县共有历史遗留未治理的矿山点48处。
蒲县煤炭资源丰富。数十年来,由于历史上煤炭开采管理粗放、私挖乱采等原因,煤矸石乱倾乱倒、无序堆放,形成了一批矿渣堆场。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该县政策性关闭一批矿山,部分矿山责任主体已灭失,成为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
“历史遗留矿渣堆放地主要集中在黑龙关镇、克城镇、太林乡和乔家湾乡,堆放的物质种类90%以上为煤矸石,还有少部分炉渣、煤灰渣、铁渣以及它们的混合物。”郭立杰介绍,这些矿渣长期无序堆放,会造成原始地形地貌景观损毁、严重的水土流失、粉尘扩散、植被破坏、形成不稳定的人工边坡等,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2019年,蒲县为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投资1000余万元,对7处无主体历史遗留最大堆量煤矸石露天堆场进行了治理,总堆量约30万吨。今年3月,蒲县瞄准剩余41处历史遗留矿渣堆场,制定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恢复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在年底之前完成“清零”任务。
19处固体废弃物堆放在有证矿山企业范围内的,由所辖矿山企业负责恢复治理,将投资近亿元;6处在有证矿山企业范围外,堆放体积小的,适宜简易治理的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进行修复治理;15处在有证矿山企业范围外,堆放体积较大的,由县政府出资进行修复治理;1处堆放在可列入增减挂项目范围内的,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进行土地复垦项目。
“治理上,我们按照技术可行、投资最省、环境效益最大化原则,实现用小投资实现生态大效益。”曹永谦说,“采取因地制宜、就地治理措施,对历史遗留矿渣形成的现有矿渣坡面科学削坡分级治理,通过矿渣清理、修筑挡渣墙、挡矸墙、截洪沟、排水沟,土地平整及恢复植被等治理工程,对历史遗留矿渣因地制宜进行治理、复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郭立杰说,对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进行科学治理、生态修复,将会有效避免因历史遗留矿渣造成的地质灾害,复垦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地力,将极大地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满目疮痍的山体将会渐渐披上绿装,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一河碧水出蒲川
——蒲县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纪实
全市推广蒲县湿地经验
白鹭觅食、黑鹳嬉戏,一汪碧波、清流潺潺,16道拦水坝构成的上百亩湿地中,芦苇、香蒲露出尖尖角……在蒲县薛关镇常家湾村,清澈的昕水河欢快地流出县境。
这是蒲县重点打造的水生态治理工程——薛关镇水质净化提升工程,该工程采用了水平潜流多级串联的“倒虹吸”技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及河底铺设砂砾方式进行水质净化,使昕水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是模仿自然湿地而建设的,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降解污染物。”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水生态治理股负责人张伟川说,“水质净化区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为鸟类、鱼类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间,减缓的水流利于杂质沉淀,处理达标后的河水用于农牧业的灌溉、饮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蒲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020年10月9日蒲县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让人民群众共享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局长席永红说:“我们以水污染防治为主攻,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了部门联动,统筹有力,水岸同治的河流管理保护机制。”
在明确了157名县、乡、村三级河长的基础上,蒲县为县级河长配备了“河长助理”,各乡镇遴选配备巡河员130名,公安系统选配河警长9名,形成了全覆盖、多层次的河长体系。截至目前,三级河长累计巡河3500余次,发现解决问题200余个。
在水资源保护发力方面,蒲县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饮水制宜的原则,严格高耗水项目审批,有效提高用水效率,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划定水源地保护区14个,全县19座煤矿完成矿井水深度治理。在水环境治理方面,蒲县集中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今年共清理河道私垦地块20处,整治乱堆垃圾29处、5万余立方米;开展河道管理保护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下达通知书15份,制止向河道非法倾倒垃圾30余起。在水生态修复方面,蒲县不断加大河道水系保护力度,实施生态补水,建成四沟水库、刁口水库2座,大力实施河道沿岸绿化,累计种草9.1平方千米,种树、种花8000余棵。
“我们立足昕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席永红说,蒲县聚焦截污、清污、减污,持续开展了排污口整治、“清四乱”等一系列专项行动。
蒲县按照“查、测、溯、治”总体要求,实现了排污口的动态“清零”,建立了沿河排污口监管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及河岸河道“清四乱”行动,做到根源整改、彻底整改;全县19家煤矿企业完成矿井水深度治理,矿井水、洗煤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47家规模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全部建成运行,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点50家。
“昕水河人工湿地纯物理净化水质的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今年,我们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启动了昕水河全流域治理。”席永红介绍,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目前已完工,河道治理工程中,全长7.2公里的黑龙关段已完成,全长3.2公里的县城段已完成90%,村级污水处理站工程进展顺利,薛关镇常家湾水质净化工程主体已经完工。
蒲县还不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施了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坝滩联治、封禁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水利项目等一系列水保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治理面积达到793.5平方公里,累计治理度达64.5%。
如今的蒲川大地,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的“红利”不断释放:河流清澈、水草丰茂,候鸟竞相栖息、游人络绎不绝,湿地公园成为蒲县“一日乐游”的旅游景点之一,贯穿蒲县的昕水河已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心灵圣境,厚德蒲县”已张开广阔的胸怀迎接“十四五”的到来,把美丽的蒲县建成吕梁山上一颗璀璨明珠。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