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尧舜馗热力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管网,该公司投资1740万元对燃煤锅炉污染防治设施进行了提标改造,稳定实现了超低排放。 记者 摄
在供热企业脱硫塔中控室,工作人员正密切监控脱硫除尘系统运行情况。 记者 摄
市生态环境局汾西分局执法人员正在矿山治理现场检查。
在汾西大道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垃圾压缩箱,随后将送至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摄
编者按 今冬初雪,给汾西的山垣田野披上了薄薄的银装。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天空湛蓝、云淡风轻,一座座山川植被茂密、一个个乡村干净整洁……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汾西人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这是汾西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局突出位置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关注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结果。现将记者在该县的所见所闻所感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精准治污 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
汾西县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建设
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柴云祥) 今年以来,汾西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局突出位置,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建设,形成了党政合力、县乡联动、部门协作、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氛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截至11月28日,汾西县优良天数达到247天,综合指数4.3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县范围内无劣Ⅴ类水体。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汾西县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等进行规范,实现达标排放;对“散乱污”企业持续开展综合整治,按照“两断三清”要求,发现一处,打击一处,取缔一处,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组织4个巡查小组开展禁止秸秆焚烧工作,进行不间断巡查;对全县的燃煤锅炉改造底数进行全面摸排,确定改造方式,制定清洁取暖改造推进时间进度表,对具备改造条件的区域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对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区域,保障热源、电源供应,同步做好散煤及燃煤设施“双清零”,开展了打击劣质煤销售专项行动,确保县域内使用的民用煤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印发宣传材料2.5万余份进行宣传;持续做好养殖企业粪污治理,减轻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影响。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汾西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工程于4月底建设并调试完成,实现达标排放,县城周边污水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县城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已完成26.4公里;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报审、备案工作,严禁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启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项目,实施了4个村污水整治工程;规范对竹河、团柏河等重点流域用水管理。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汾西县加快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开发利用方案,规范采石场管理;持续开展矿山专项整治,12月底前,全面完成36处矿山生态恢复任务;进一步明确固体废物(矸石)堆场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开展覆土治理、生态恢复。
此外,汾西县组织力量对所有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排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结合前期污染源“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对列入正面清单名录的4家Ⅱ类企业逐一建档立卡,精准施策,全力提供服务保障。
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汾西县组织有关人员进机关、学校、社区、乡镇、企业,深入开展了各类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悬挂条幅50余条,散发环保宣传袋1.5万余个,营造了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矸石山换了容颜
今冬的初雪,让汾西县后加楼村小河边厚厚的黄土层松软又泥泞。沿着河边小路走向深处,左侧的半个山体全部被新鲜的黄土所覆盖,数十米高、几百米长的黄土层蔚为壮观。
“黄土覆盖的地方,以前就是体量巨大的煤矸石堆。”后加楼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红玉告诉记者:“等到明年开春时,这里就会种满树木和花草,这座山就会恢复青山的面貌。”
这里的矸石山由来已久。陈红玉说:“20多年前,村里遍地是小煤窑和土炼焦,再加上后来的洗煤厂,所有的矸石都沿着山坡向上堆,堆满了半边山。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小煤窑、土炼焦、洗煤厂相继关闭,但堆积的煤矸石却成为遗留问题。”
黑色的矸石山存在了一二十年,滑落的矸石甚至堵塞了河道。植被毁了、环境差了,后加楼的村民每次走过这片“黑色”时,无不摇头叹息。
让黑色变绿色,让山川披绿装。今年2月,汾西县启动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专项行动,对全县的废弃、关闭矿山及历史遗留涉煤涉矿工程、历史非法矿点造成的植被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摸底,建立台账并实施分类整治。
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汾西县明确了全县36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重点企业名单,将任务分解到相关乡镇和企业。
对其中的11座有证矿山,县自然资源局核定了生态修复治理范围,督促矿方按照已作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承诺,科学制定治理和施工方案,年内将矿山生态环境历史欠账问题全部清零;对3处主体存在的关闭矿山,由矿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治理;对22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由所在地乡镇实施修复治理。
在治理过程中,汾西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理,覆土、植绿,促进山体自然生态恢复。对采空区上出现的地裂缝、地面塌陷进行填埋夯实,恢复土地功能;对工业场地周侧不稳定斜坡进行治理,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对废弃工业场地建筑进行拆除,清理建筑垃圾并覆土绿化;对废渣场进行整平覆土绿化、修筑截排水渠等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工程。
“汾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统筹调度工作,做到完成一家、验收一家、销号一家。”市生态环境局汾西分局局长任新平说,“目前,各个矿山生态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绿化收尾工程将于明年春天进行。”
散落在汾西大山深处的矿山,如今已经全部换了模样。佃坪乡圪台头的硫铁矿已经治理改建为养鸡场,南山硫铁矿已经治理改建成蘑菇种植场。陈红玉说,“矸石山治理后,村民们拍手叫好,有些还找到村委会,说想在这儿种地呢。”
灰黑的矿山再披绿装,青山更秀美,风光无限好。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小街巷干净清爽
“村里看不到一点儿垃圾,每一条小街小巷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11月26日,汾西县佃坪乡圪台头村村委会主任杨三龙开心地说,“自从实施了‘垃圾不落地’,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
记者注意到,他身后一台蓝色垃圾收集三轮车正缓缓驶过,走街串巷收取生活垃圾,全封闭样式的车身上,喷涂着醒目的“清洁工程”和“垃圾不落地”字样。
“汾西县在全市最早完成‘垃圾不落地’全覆盖,不论是县城还是最偏远的自然村,基本上看不到垃圾桶。”汾西县住建局副局长贾宏自豪地说,“今年6月,全县共建成12个垃圾中转站,将189辆全封闭垃圾收集车配备到村一级,按照村收集、县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全面完成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
近年来,汾西县委、县政府以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完成县城3个垃圾中转站建设和垃圾填埋场建设的基础上,于2018年投资579.35万元,在永安镇后加楼村以及对竹镇对竹村、团柏乡下团柏村、和平镇和平村、僧念镇僧念村建设了5座垃圾中转站,2019年又投资442.94万元,在对竹镇康和村、勍香镇勍香村、佃坪乡佃坪村、邢家要乡邢家要村建设了4座垃圾中转站,实现了生活垃圾从村民家中到填埋场的“无缝对接”。
记者在位于汾西大道的垃圾中转站看到,二层楼高的站房干净整洁,中间摆放着两台10吨级的垃圾压缩机,站内没有一丝异味。站长荀武生说:“垃圾中转站在建设之初就配套了除尘除臭环保设施,能够在垃圾的收取、压缩过程中同步完成抽取、过滤,保证站内无扬尘、无异味。”
荀武生介绍,住建局给每座垃圾中转站配备管理人员一名,负责垃圾收集工作,乡镇和村里负责收取生活垃圾并运送到中转站,经压缩后,统一由钩背车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实现了“村收集、县转运、县处置”闭环管理体系。
“‘垃圾不落地’不仅提高了城乡人居环境水平,也助力了全县生态环境保护。”贾宏说,“多年来,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倾倒的问题非常突出,各个村里随便找一道荒沟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曾经普遍存在。自‘垃圾不落地’实现全覆盖后,杜绝了生活垃圾对土地的污染。”
如今,走遍汾西县每一处垣顶山间的山村,生活垃圾难觅其踪,一个个乡村村容整洁、干净卫生,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垃圾不落地”中不断提升。
记者 柴云祥 霍壮
打出“组合拳” 污水不外排
“以前,所有的污水都是直排,全部流进村里的荒沟,既污染又浪费。现在,县里给我们建起了三级沉淀池,雨水和生活污水可以回收利用,能喂猪喂羊,能浇小菜园,村里的环境更好了。”11月25日晚,在汾西县和平镇申村,村委会主任辛青平指着院子里新建的三级沉淀池说。
记者看到,刚刚建好的三级沉淀池已经蓄满了一池水,呈现出一个明显“由浊变清”的过程,入水口的池中尚是黑灰色,经过三个混凝土池子的沉淀澄清,到最后的池中已经明显清澈。
“雨水、刷锅水、洗澡水全部通过下水管道收集到沉淀池,能够全部回收。”辛青平告诉记者,“全村488户,家家都建了三级沉淀池,政府还给我们改造了旱厕,这两项工程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钱。”
这是汾西县为了消除农村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在和平镇申村率先启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市生态环境局汾西分局污控股负责人刘晓锋说:“在汾西,农村一般位于垣顶和半山腰,生活污水收集容易运出难,县里以分散式治理、集中式治理两种模式为试点,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路。”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仅仅是汾西县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片段。近年来,汾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启动了县城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污水厂提质改造、县城周边污水治理项目、重点河流用水管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在县城周边污水治理项目方面,四个标段中,一标段已完成4个泵站的管网铺设,二标段已经开工建设,三标段完成1个泵站的管网铺设,四标段已做好开工前期准备;在县城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中,目前已改造完成26.4公里,达到总任务的75%;污水厂提质改造工程方面,今年4月底已建设并调试完成,实现达标排放;沿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已经完成专项规划编制、报审、备案,保留的4个入河口已完成规范改造;4个村的污水整治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项目方面,已经完成工程可研编制和专家评审工作。
或收集起来集中处理、或因地制宜分散治理,汾西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曾经污水横流的一道道荒沟重现靓丽容颜,使农村空气中没了异味、环境里没有污水。
“以前我们用一吨水,水费就得7元钱,大伙儿用水都小心翼翼。”辛青平说,“污水沉淀回用,最先满足了家家户户院子里的小菜园浇灌,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省了开支,老百姓们拍手称赞。”
本报记者
供暖清洁化 蓝天常相伴
“2017年,集中供热面积为50万平方米,涉及4000多户;今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涉及9700户,基本实现了对老城区的全面覆盖。”近日,在汾西县尧舜馗热力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俊指着墙上的县城供热区域图向记者介绍。
一方面是集中供热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一方面是各项环保设施不断上马。走进尧舜馗热力公司的厂区,记者看到伴随着纵横交错的热力管网,处处都是环保设施。赵小俊说:“2017年以来,公司在环保设施方面的投入就超过4600万元,其中,投资330余万元建成了全封闭煤棚,投资76万元建成了灰渣棚,投资1100万元完成了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安装,投资1740万元完成了两台75吨硫化床锅炉。目前,各项排放指标都达到了超低排的限值标准。”
这家供热企业的成长是汾西县持续推动清洁取暖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汾西县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出发点,做好了扩大集中供热面积的“加法”和收缴治理劣质散煤的“减法”,让全县的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市生态环境局汾西分局局长任新平说:“汾西打赢蓝天保卫战主要在清洁取暖、散煤治理、禁烧秸秆、扬尘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其中,做好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尤为关键。”
在清洁取暖方面,汾西县对全县的燃煤锅炉改造底数进行了全面摸排,确定了改造方式,制定清洁取暖改造推进时间进度表,对具备改造条件的区域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对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区域,保障热源、电源供应,同步做好散煤及燃煤设施“双清零”。在散煤治理方面,县散煤办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强化站点检查和路查力度,全力推进劣质煤管控的各项措施落实,严厉查处违规运输、销售和使用劣质煤行为;县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单、标语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散煤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广大群众了解劣质煤的危害性,引导居民自觉使用洁净能源。
“今年,全县禁煤区‘双清零’涉及9660户,清洁取暖改造完成区域‘双清零’涉及108户,禁煤区及清洁取暖改造区域外劣质散煤‘清零’涉及7526户,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市生态环境局汾西分局污控股负责人刘晓锋说。
数据是最好的成绩单。截至11月28日,汾西县优良天数达到247天,全县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家住汾西县城凤祥社区的居民刘先生说:“近两年,我们汾西很少出现灰蒙蒙的雾霾天,蓝天白云基本是常态,连空气中都沁着甜味,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生活更加舒心。”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