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蓝天白云已成常态。然而,焚烧秸秆、随意倾倒垃圾等环境污染行为仍然很常见。”日前,记者与市民赵志伟谈起环境保护话题时他这样说道。
“没有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对于危害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赵志伟借用了一句古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他看来,如果不把污染环境的行为上升为公众不可逾越的“红线”,很难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源头上改变。
赵志伟认为,很多环境污染之所以屡禁不止、长期解决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众认识不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严肃性,没有“法”的约束,只是作为一种自己的主观行为,可为,也可不为。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单靠公众的自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让其成为“红线”,有了震慑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要想让环境污染行为升级成群众心中的‘红线’,普法很重要。”赵志伟说,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粗浅,应该加强对污染防治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公众增强法治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逐步固化这一“法”的观念。
“‘法’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大量的工作,以及完整的体制机制等,才能固化这一观念。”赵志伟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拓宽公众知情渠道,以实际案例把环境污染的严肃性传播出去,不断增强公众的敬畏意识,逐渐形成不能污染环境、不敢污染环境的氛围,才能达到目标。
“治理生态环境,杜绝环境污染,从严处罚是必经之路,不可或缺。”赵志伟说,有关部门对群众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太轻,这样不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
赵志伟介绍,有次他目睹了环境执法人员处理群众焚烧秸秆的过程——只是口头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处罚。在他看来,这种行为不可取。只有坚决处罚,让公众知道污染环境要面临处罚,才能形成震慑。同时,公众也会一传十、十传百,树立起“不可为”的意识,才能逐渐杜绝污染环境的行为。
采访结束时,赵志伟感慨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家共享的资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希望大家重视起来,把污染环境的行为作为心中‘红线’,携手共同创建美好的未来。”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