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天合环境科学研究院驻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整治调度中心专家组组长石伟:臭氧污染不可轻视

2023-04-17 09:46: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清明过后,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的天气频频造访。然而,“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并不等于“好天气”。刚刚结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的环保铁军已经转身投入到决战决胜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中。

  臭氧为什么能成为污染物?何为臭氧污染?臭氧污染有什么危害?……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专访了中环天合环境科学研究院驻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整治调度中心专家组组长石伟。

  问:臭氧污染被称作蓝天白云下的隐形污染。那么,臭氧污染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

  答:正常状态下,较低浓度的臭氧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浓度高时为淡蓝色,具有较浓的特殊臭味。

  我们所说的臭氧污染,指的是城市中出现的臭氧。臭氧并不是由工厂企业等大气污染源直接排放的,而是由排放到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在比较强烈的光照情况下,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也就是说,臭氧污染属于典型的二次大气污染物。

  形成臭氧污染的两个前体污染源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则更为广泛,包括石化、医药、化工、家具、汽修、印刷等行业。这使得臭氧污染具有覆盖面积广、影响范围大等特征。

  日照强、温度高、云量少、风力弱是形成臭氧污染的条件,夏季阳光强烈、天气晴朗、气温偏高,十分容易出现臭氧污染,从这个层面来说,“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并不等于“好天气”。

  问:我们常说要“保护地球臭氧层”“防止出现臭氧空洞”,为什么又说臭氧是污染物?

  答:我们常说的要“保护地球臭氧层”“防止出现臭氧空洞”,指的是大气中距离地面20-25公里的臭氧层,它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阻止高能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起到保护人类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臭氧层也因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然而,在距离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臭氧就会由“地球卫士”变成“健康杀手”——当臭氧浓度达到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时,其强氧化性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较强刺激,同时也会刺激眼睛和皮肤,对户外人群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问:臭氧污染有哪些危害?公众该如何防护?

  答:臭氧的危害和浓度有关。当空气中的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00微克/立方米时,人体的眼、鼻、喉等器官会有刺激的感觉;臭氧小时浓度达到3000微克/立方米以上,人体会出现头疼及呼吸器官局部麻痹等症状。

  具体来说,臭氧对呼吸道的破坏性最强,它会刺激以及损害鼻黏膜、呼吸道,症状轻的会出现胸闷咳嗽、咽喉肿痛,症状重的会出现哮喘、上呼吸道疾病恶化,甚至导致肺功能减弱、肺气肿和肺组织损伤,而且这些损害是不可修复的。

  臭氧同样也会刺激眼睛,降低视力、视觉敏感度。此外,它也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E,导致皮肤长黑斑、皱纹。如果臭氧的浓度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中枢神经系统会受损,人会出现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等症状。臭氧还会让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令血液输氧功能受阻,导致组织缺氧。研究显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浓度较高的环境下,肺部也会出现受损的症状。

  臭氧污染带来的最大危害,是对农作物以及生态系统的损伤。有研究表明,高浓度臭氧污染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叶片膜保护系统、气孔反应和新陈代谢等产生影响,使植物的叶片出现“雀斑”等现象,加速叶片老化,甚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并导致减产。

  对于臭氧污染的防护,建议大家积极关注生态环境部门的空气质量预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当室外臭氧浓度高时,最好减少外出及室外活动,敏感人群外出需做好防护,可佩戴帽子、墨镜等防护产品;另外,还要适当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如果有条件,可开启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大家平时应适量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可适当减轻臭氧对上呼吸道的损伤。

  记者 刘 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