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能容纳上万头生猪的标准化养殖场里,一键控温,自动投喂,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养殖;从自动虹吸到自主发酵,经过集中处理的猪粪全部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成为有机肥料;全新模式打造的蔬菜大棚里,有机肥作为基肥改善了土壤环境,为种植高品质蔬菜打下了基础……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襄汾县西尉村的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条种养循环的生产链条呈现眼前。
“我们从饲料加工逐步拓展到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大棚蔬菜种植,一个个新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史耀龙说,“延链补链,质效良好。目前,我们正加快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和扩大有机肥生产,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生态种养新模式。”
智能化赋能高效养殖
高大的装料塔内满载饲料,特制管道从装料塔伸向猪舍内部,饲养员只需一键操作,饲料和水就会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位。
“我们的猪舍像‘空调房’一样舒适,温度、湿度都能通过中控系统进行调节。”史耀龙介绍,智能化的中控系统实现了精准化的管理,生猪从集中配种到孕检再到集中育肥,都是批次化完成,省时又高效。
不同于传统的养殖场,这里没有丝毫异味。一方面得益于猪舍内部空间的增大和进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虹吸式粪便处理系统。史耀龙说:“猪舍底部有漏粪板,再下面有深40厘米的蓄水池,我们会定期启动虹吸系统,通过虹吸排水集中处理粪便,不仅干净卫生,还能有效阻断不同批次生猪之间的疾病传播。”
在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的整个生产链条中,养殖板块是基础。该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了300余户养殖户进行代养,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
据了解,该公司还建立了培训基地,聘请山西农科院、郑州农专等科研院校的专家为养殖户免费讲解养殖技术,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资源对接,有效带动周边农民的收入。
截至目前,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在襄汾县、乡宁县共建有6个养殖场,现存栏能繁母猪4700头,年出栏仔猪10万头以上。
资源化实现变废为宝
有机肥生产是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在养殖基础上迈出的一大步。
发展有机肥料,实现种养循环——这是农业专家给史耀龙提出的建议。自从公司与山西农大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后,双方加强科研对接,推进产业科研“联姻”,持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在养殖场,一个体积为7000立方米的黑膜沼气池尤为醒目。通过虹吸方式进入沼气池的猪粪经过发酵,能够产生大量沼气,所有沼气都被用来发电,基本满足了养殖场各项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
“我们建成了有机肥料厂,购置了先进的生产线,不仅能够有效杜绝养殖场粪便污染,提升了粪便综合利用价值,还为我们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打下了基础。”史耀龙说。
有机肥料厂的粪污处理能力远远超出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自有养殖场产生的粪污数量,该公司先后与55家(户)养殖场(户)签订了粪污回收协议,分散回收,统一处理,有效减少了污染。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也被襄汾县确定为粪污综合利用集中处理中心。
史耀龙还计划在沼液上做文章,延伸发展沼液水溶肥的加工生产。他说:“沼气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是天然有机肥料,用有机肥代替传统化肥,是促进绿色、有机、品牌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创新种植模式
走进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在襄汾县邓庄镇上靳村打造的蔬菜大棚,“眼前一亮”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
区别于传统的蔬菜大棚,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不仅有双层钢架结构和双层覆膜,内部还铺设了地暖,安装了水处理设备和太阳能蓄热式取暖装置。史耀龙说:“现代化技术让我们实现了蔬菜工业化生产,我们能全程控制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大棚里主要种植盆栽蔬菜。生菜、茼蒿、香菜等蔬菜种植在一个个花盆里,长势良好。史耀龙自豪地说:“蔬菜的口感也是我们的优势。使用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以前提高了,生产的蔬果也比普通蔬果口感好。”
山西农绿园开发有限公司依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被评为全市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企业。目前,该企业已经成长为集养殖、种植、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农业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企业,并牵头成立了“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队”,为养殖户提供饲料配比、疫病预防等服务,目前已覆盖全省近百个乡镇。
“我们要继续延链强链,培育全新动能。”史耀龙表示,企业下一步将增加养殖项目、拓展肥料产能、开发沼液利用、扩大畜禽养殖服务范围,让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条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