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农民阿姨种地真辛苦”“千足虫的足节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学到了课本里学不到的农业知识”……7月7日下午,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杏花农情队“三下乡”汾阳行圆满落幕,返程路上,队员们滔滔不绝地议论着此行的收获,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快乐与幸福。
今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该院要求各地学生根据区域划分在家乡开展社会实践。于是,在吕梁市居住的11名队员积极响应,组成杏花农情队,在阴环老师的远程指导下深入到汾阳市东堡村实践。
7月3日上午,队员们抵达目的地后,立即投入到农业实践中。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一片杏树林。发现杏树旁长了很多杂草,影响了植株正常生长,一些队员操起锄头就准备除草,却被村民李阿姨拦住。“除草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到杏树。”李阿姨在示范了正确的除草要领后说,“去掉的杂草和废苗要全部茎叶朝下、根须朝上,确保杂草不会复活,提高劳作质量。”大家跃跃欲试,由于锄头不够人手一个,有的队员就徒手拔起草来,其劳作热情丝毫没有受到闷热天气的影响。不一会儿,杂草就被除光了。因为忙着干活儿,有的队员变成了大花脸,有的队员已汗流浃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扑哧”笑了起来,笑得是那么甜、那么美!
“快来看呀!这不是我们课本里讲过的千足虫吗?”正在队员们沉浸在劳作之乐时,队员郝浩杰惊喜地叫起来。大家纷纷围观,有人疑惑地说,“千足虫周围为何有液体,这只千足虫的足节数怎么和课本上的图片不同?”大家议论纷纷,却说不出答案。通过微信连接,阴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千足虫具侧腺,可分泌出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以防御敌害,而千足虫的足节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会随着发育不断增加。阴老师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当天下午,队员们来到村庄大棚,与村民亲切交谈。他们向村民学习耕种方法与经验, 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给村民讲解了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使用不当的危害性,村民们认真听、仔细记,大有收获。
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辨识杂草及昆虫种类,同时进入汾酒老作坊博物馆和汾阳酒厂,感受非遗文化,学习制酒文化。实践中,队员们还拼起了厨艺。为了报答村民的耐心讲解和接待,他们把刚摘下的新鲜蔬菜制作成宫保鸡丁、蒜蓉生菜、糖醋里脊、西葫芦鸡蛋……一道道美食色香味俱全,村民们品尝后称赞不已。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一幕幕场景浮现在大家脑海中。队长郝胜男感慨道,从课本走向田间地头,理论联系实际,大家不仅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正内涵,还学会了生活技能,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农业知识,这样的实践课既生动,又接地气,真是受益匪浅。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