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下坞村:“葫芦王”送“福禄”

2021-02-10 09:45: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葫芦王”何许人?

  民间工艺大师郑月巴是也。

  立春时节,记者走进曲沃县曲村镇下坞村郑家大院,只见葫芦博物馆里,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郑月巴老人在给几个孩子讲述葫芦工艺,孩子们用心聆听着,不时问这问那。虽然天气乍暖还寒,房间里却暖流涌动……

  走进葫芦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葫芦的世界:原色的、绛红色的,漆画的、烫画的,站着的、躺着的、卧着的,咧着嘴笑的、瞪着眼发威的,妙趣横生、姿态万千、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副世相百态图。郑月巴老人给孩子们介绍葫芦的名字:老子布道、龙凤呈祥、石榴多子、八仙庆寿、龙凤呈祥、八酒杯、百寿图……单听名字,就已让人心旷神怡,再看作品,更为工艺者的鬼斧匠心所折服。一个乳白色的葫芦加了几根银丝白髯,又画上眼睛鼻子,便化身为飘飘欲仙的寿星佬;一个盘龙错节的硕大根雕上盘放一个巨型葫芦,便如门神般有了镇邪去妖的妙用;还有葫芦灯、葫芦挂件、葫芦娃,一个个或古朴钝拙,或憨态可掬,极富灵气,送来了新春的祝福……

  现场,一个男孩脆生生地问了郑月巴一个问题:“爷爷,制作葫芦很难吧?”老人拍了拍孩子的头:“万事皆难,万事皆不难,只要下功夫,铁棒磨成针……”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传来:“爷爷,你让我们看看这些作品是怎么剐出来的吧?”老人爽朗地回答:“孩子们,咱们到制作室看看!”

  在制作室内,郑家第二代工艺美术传承人郑亚辉正掩映在一片意趣丰富的葫芦之中。他左手握着一个葫芦,右手拿着电磨,仔细端详着、揣摩着。电磨响了,葫芦的碎屑如雪片般飘飞、降落;刹那间,电磨停了,郑亚辉拿起一柄刻刀,细细打磨关公的眼睛,不一会儿,关公的丹凤眼放了光。郑月巴走上前去,拿出放大镜仔细端详儿子的作品,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旁观的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七嘴八舌道:“没想到葫芦上还能刻关公,太绝了!”“关公可厉害了,可以打败一切妖魔鬼怪!”“我也想在葫芦上刻东西!”……

  参观完毕,回到客厅,老人随手拿起一个葫芦给孩子们讲起了葫芦文化。“葫芦蕴含着丰厚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被赋予平安吉祥、美好和谐的寓意,成为重要的吉祥图式。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葫芦也备受喜爱,同样有着广泛的文化传承……”“爷爷,葫芦为什么就能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的蔓带与万代谐音,而且每个葫芦种子众多,于是葫芦成为吉祥如意、富贵康宁、多子多福的象征……”

  郑月巴说着,脸上泛起了红光,和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相映成趣。一个男孩举手提问,“爷爷,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寒假作业,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就写今天看葫芦的事吧?”又一个孩子抢话道,“爷爷,我长大了跟你学雕葫芦吧?”老人欣慰地笑了,“好呀,好呀,小小葫芦大文章,你们想学,爷爷就教……”

  孩子们散去的时候,郑月巴和记者拉起了家常。原来,每年春节期间,郑家的葫芦博物馆都会迎来许多小客人。他见孩子们对各种葫芦工艺品十分喜爱,便办起了非遗小课堂,给孩子讲讲葫芦文化、葫芦工艺,他们特别爱听。“郑家会继续开办好非遗课堂,让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中,让小葫芦‘讲’出更多新时代故事。”郑月巴对牛年充满期待。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