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所职业学校,建校不过5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六个一”人才为宗旨,在立足临汾的基础上,积极推荐学生到威海、青岛、江苏等地就业,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达100%。
让每位学子拥有一技之长阳春四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尧都区段店乡西张村的汾河职业技术学校。它毗邻108国道,环境优美,现有在校生近300名。米黄色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看起来非常别致,配套餐厅、实习车间、理化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在办公室,我们见到了校长—— —退休干部董德俊。他2004年创办汾河职校,本着构建和谐校园、打造精品专业、培养实用人才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民主、科学、严谨、务实的管理和高质量、低收费的办学特色。
该校以培养“六个一”人才(一个高尚的品德、一个健康的体魄、一种娴熟的技能、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手漂亮字)为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技能培养,毕业之后都能拥有一技之长。学校每周搞一次演讲赛,每天利用一节课时间练习写字,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专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汇演、书画比赛、小型体育比赛等,以此提高学生德育和艺术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以校内、校外的劳动实践基地为主,开展劳动技能、劳动习惯教育,让学生有一定的专长。
董校长经常给班主任“上课”,班主任对待学生要热心、关心,要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家庭情况怎样,当好学生的指导员。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学校特别推出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制度,包括学生选择教师制度、贫困生助学制度、家访制度等,以实现良好的家校沟通,更好地改进学校工作。
为贫困生铺就求学绿色通道近几年来,该校不断规范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帮困助学制度,铺平贫困生就学绿色通道,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他们的具体做法:一、做好贫困学生的调查摸底和建档工作。在开学初,学生填写助学金申请表,如实填写个人和家庭情况,并按要求上交村、镇或街道的证明或低保证书,使最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学校领导和老师实地走访贫困生家庭送温暖,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又使家长感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爱。
其次,及时足额把资助经费发放到学生手中。自从2007国家对职业类学生实行助学金以来,该校受助学生达到407人(次)。2008年,学校对贫困生总资助金额为3421元。
此外,学校坚持开展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从2004学年至今,学校已为十余位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既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为其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机会。
每位学子拥有三次就业机会该校每年只招收4个-5个班,学生名额控制在250人左右,其目的就是要确保学生有三次就业机会,并且进校后享受劳动保险、就业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山东威高集团、江苏兴勤电子有限公司、临汾宝珠药业、临汾云鹏药业、山西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山西同世达 煤气化有限公司、山西恒源高岭土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联办合作关系。如04届机电一体化毛明明、药品营销与制作郭丽丽,05届药品营销与制作罗正荣、陈文斌等同学就业于山东威海威高集团,平均月薪1500元以上;机电一体化王东东,05届严杰、罗英等同学就业于山西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平均月薪1000元以上等等。
08届学生薛青,来自霍州市一个贫困的六口之家,全家所有的经济支出都来源于下煤矿的父亲。“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她高考那年病倒了、累垮了。她考上了一所专科,但这样的家境打碎了她的大学梦。无奈之下,她和朋友来到汾河职校考察,校长亲自讲解历年来学生的分配去向,使她们下定决心来这里就读。在这里,校领导经常鼓励她多多锻炼,勇敢地上台演讲;学校专门为她申请了1000元的助学金,解决了她的生活难题。在这里,她由一个自卑的、胆小怕事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自信、勇敢、坚强的女孩。
采访结束,董校长表示,汾河职业技术学校有信心、有能力把学员的教学、管理、就业做到更好,力争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就,为临汾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报记者 郭璞)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下一篇: 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向大专院校和重点中学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