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世界的文化走向,将目光投向和合文化,也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东方文明。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和合文化之时,就注意到和合文化源生于中和文化。如果要揭开中和文化的奥秘,或者说,要追索中和文化之源,从中和文化中吸取有益于我们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营养,山西乡宁县历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初步研究发现,这里孕生着、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由之派生走出来的根祖文化,即中和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探索、研究和走近具有乡宁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中和文化。
农耕文明:中和文化之根
我国研究和合文化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先生指出:“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墨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和。因此,和,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那么,中和文化的根脉又是起自何时、又在何处?探讨这个问题必然要追寻到最早的农业耕种,或者说,农耕是中和文化古老的根脉。中和是天道自然规律,也是人道社会规律。不过,人类认识这个规律与初始的农业耕种有直接关系。人类文明发展到今日,历经了很多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事件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有两件大事谁也无法否定。其一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初始了农业耕种;其二是先祖观天测时,掌握了日月轮回、岁时节令,提高了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以上这二者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两次大的跨越,而这第二次跨越却是在乡宁大地上完成的。
众所周知,炎帝开启了农业播种之后,虽然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由单纯的狩猎为食变成狩猎和播种取食并重。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农耕都处于有种无收,或者广种薄收的阶段,吃饱肚子仍然是个很难的事情。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掌握不住播种的时间。那时候为了用水方便,人们多沿河居住。于是,观察河水成了下种的主要依据。原因在于,经过长期的体验,人们发现河水浅了,天气就要寒冷;而一旦河水涨高变深,那么气候就会变暖,这时就可以播种了。无可非议,这样的发现对于尚处在蒙昧时期的人来说是智慧之举,但是,这智慧之举也常常将种子撂在了误区。因为河水的涨落并不准确,有时寒冷之前还会涨水,结果可想而知,撒下的种子只能有种无收。无疑,此时掌握时令是最为紧要的。
当然,先祖解决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农业耕种实现了第二步的跨越。《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敬授人时。”这是说,帝尧分派羲和等人去不同的地方观察日出日落,根据观测 的情形,认识了日月轮回的规律。进而,将这种规律广而告之,传播天下,把握时令,适时下种,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那么,这和乡宁有什么关系?关系极为密切。因为羲和观察日出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乡宁的云丘山,其时他在此地观察日出日落,分辨岁时变化。这似乎是民间传说,但是在云丘山的南麓还真有羲和的故乡及其墓地。传说虽然不足为据,不过却是考古发掘的向导。许多的考古都起始于传说,考古学家认为,哪里的传说密度大,哪里的考古价值就大。就是依据这些传说,前不久当地多年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人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古调查,基本确定,云丘山的最高峰元大阵就是羲和当时的观象台。而且,这个观象台历时久远,后来又演变为夏代,乃至后人的观星台。
这就是说,上古时期羲和是在这里根据日月星象的不同变化来确定岁时节令的。这便得知,乡宁县是其时历法、节令的研究中心,而且这个中心向后发展,延续到了夏代。所以,夏历的确定也离不开乡宁这个风水宝地。
显而易见,诞生中国最早历法的乡宁有力推进了农耕文明。
由此推及,乡宁的云丘山南即是稷山县。稷山的得名是由于后稷在此教民稼穑。为什么后稷在此教民稼穑?古语云,人杰地灵。其实也是地灵人杰。此地会出这样的人杰,正是由于地灵的缘故。而地灵的所在正是云丘山上的观象台,正是由于人们在这里解开了日月轮回之谜,打开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才使耕种的技巧有可能摆上议事日程。换言之,如果掌握不了时令,也就没有学习耕种技巧的必要。这等于说有了古老的历法,也才有了后稷教民稼穑的必要,也才使农耕文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可以无愧地说,诞生于乡宁的中和文化从观天测时入手,有效解决了人们的食物,成为了农耕文明的根本动力。
天人合一:中和文化之本
乡宁县云丘山庙会不同于一般的庙会。一般的庙会其实就是个春祈秋报的祀神之会,顶大也不过再唱一台戏,借祀神娱人而已。云丘山庙会则不然,有个响亮的名字,即中和节。中和节于今很少见了,甚至鲜于听到,然而,在唐代却是风行全国的节日。
《新唐书》载:“贞元五年(公元790年)正月十一诏曰:……朕以春方发生,候维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均畅茂。自今巳后以二月 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并休假一日。”由此可以看出,二月一日这中和节不是乡宁之独属,是全国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要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为什么中和节在外地早已销声匿迹,惟有乡宁县一脉相承,延续不断?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节的来历。说到节,人们便会想到节气、节令,以及时节、节日等名称。
其实,节和我国的24个节气关系致殷,只是最早时还没有24个节气,而是20个节气。这20个节气产生于上古时期,即羲和观测日出,初创历法的那时候。根据羲和的发现,中央机构颁布天下,命令及时耕种。因为节气是作为王令发布施行的,又被称为节令。继而又引伸出节日、时节等称谓。因而,我国的节俗起始,是由自然时序、天文(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地理(虫草、冷暖物候)的变化而来的。
如前所述,中国最早的节令诞生在羲和时期,羲和观察日月星象就在乡宁,可以说乡宁就是古代岁时节令的诞生地。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乡宁将无可非议地要成为中和文化的本源了。如果说,生殖崇拜还是人类走向成熟过程的文化前因,那么,到了羲和时文化形态已经很明显了,中和文化的完备形态全面显现了出来。对此,《中庸》一书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上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就加深了我们对乡宁历史文化的理解,这里生成的岁时节令,就是对天地大道的认识和把握。认识和把握这个规律的是人,出于天地之“中”的人们,将天下之达道的“和”揭示出来,岂不是中和?若是进行深层次探究,可以走进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第七十七》。其中有句:“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等于明确地告诉世人,中和是天地人和谐的灵魂。张立文先生在《和合学概论》中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宇宙天地间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所以然根源,还是人类最完满的道德由以构成的原因,以及人类社会(天下)繁荣昌盛、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怡然自乐、健康长寿等等之所以然,都是由于中和。”由此反观,唐代贞元年间皇帝降旨设立中和节就不是无源之水,而是要承天地之大道,让天下和谐,万民和洽。这就是倡导天人合一,并以此为动力重新再造上古时期的理想乐园——小康社会。这晓行天下的皇令所以能穿越时空在乡宁县收藏下来,正是由于这里在上古就是和谐乐土、文明之源,深蕴着中和文化的魂魄,因而才能完整保留了始于唐代的中和文化节。
民族融合:中和文化之魂
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晋末年,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在平阳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这个政权的武装依凭就在今天的乡宁,征讨可以据此发兵,兵败可以据此生存。果然,十年后这个被称为后汉的国家灭亡,大量的军卒流入吕梁山中,也就是乡宁大地。这里又成为汉、匈民族杂处融合的一 个区域。如果说,这样的融合有点平淡,那么还有更为引人注目的民族融合。我们不妨再往历史深处眺望。
春秋时期云丘山下崛起过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他的血管里既流淌着中原民族的血液,也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记载:“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重耳即晋文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的母亲是“翟之狐氏女”,而当时的翟地就在现今的乡宁县,这就是说,乡宁即是重耳的外祖母家。从《史记·晋世家》还可以看到,公元前654年晋国遭受“骊姬之乱”,太子申生遭诬陷被迫自杀,重耳也在剿灭之列,被迫逃往蒲地,奔向母党所在的白狄中山部族。蒲地即今日乡宁县枣岭乡的蒲城村,这里曾是重耳当年据守的蒲城。晋献公派兵捉拿重耳,在啮桑与白狄大战。啮桑《左传》也作采桑,在今乡宁县临近黄河的师家村一带。
由此可知,古时候的乡宁不仅与晋文公有血缘关系,而且是他的守城,在他落难的危急时刻还是这块多情的土地收留和养育了他。12年后,由于晋惠公的刺杀追捕,重耳才逃往当时的霸主齐桓公那里。
更为重要的是,在重耳逃国、归国、称霸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智囊团,而这个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就是他的舅父狐偃。每次在关键时刻都是狐偃出谋划策,扭转局势。比如,重耳在齐国过得十分舒适,乐不思晋,就是狐偃设计将他灌醉拉出齐国的。所以,重耳能够归国为王,能够当上霸主,是一个团队的智慧。这个团队的主体来自乡宁,他们也是民族融合中诞生的杰出人才。后人为了缅怀重耳和他的母亲戎子,便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乡宁县北塬的东寨疙瘩修建了文公庙,至今此庙仍在。由此可见,乡宁这块闪耀着人类文明华光的土地,在民族的融合上既开风气之先,又一脉相承,贯穿于始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和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髓和灵魂。在当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伟大进程中仍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乡宁县云丘山不仅是一座风光秀美的名山,也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山,其中的传统民俗和传说故事无不凝结着劝善布美的社会公德。无论是祖师得道成神的故事,还是李世民和三泉的传说,还是张公背张婆的传说,都在劝导人们扼制私欲,多做好事,乐于助人。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美德与中和文化的具体体现。其中世代闪光而具有生命力的中和文化,囊括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的精魂,深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根脉,闪耀着和谐发展的光芒。瞩目高巍的云丘山,以及托起云丘山的乡宁大地,可以无愧地说:中和文化,光照古今;我们有责任进一步了解、探索、研究和走近中和文化,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共乡宁县委宣传部中和文化研究课题组)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乡宁县网吧义务监督员上岗
下一篇: 尧都区听评课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