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晋南木版年画首现平阳

2010-01-23 10:1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杨门女将

白蛇传

黄鹤楼


这组木版戏曲年画装订成书样,封皮用民间粗蓝布包裹,并有民间的蝴蝶型手工盘扣,内容分别为《杨门女将》《黄鹤楼》《三打白骨精》等戏曲故事。
晋南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宋代山西绛州著名的画工杨威,以擅画《村田乐》而闻名京华。其作品曾是汴梁城纸画市场的抢手货。1127年金灭北宋,将从汴梁掳来的刻印工人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汴梁之后的北方重要雕版印刷中心。其分布以临汾及西南的古平水县为中心,并扩及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近代,在甘肃发现的金《四美图》及《义勇武安王位》等,就分别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平阳徐家印”字样,可见,这里刻印年画的历史之悠久。
明清时,晋南木版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以戏曲题材为表现内容的戏曲木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戏曲版画题材中,又与当地戏曲蒲剧的主要剧目相吻合,在表现手法上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形成了晋南木版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本世纪初,晋南木版年画的制作和销售遍及城乡,作坊、画铺随处可见。
晋南木版年画作为黄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一枝,长期受历史文化、戏曲艺术、民俗风情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造型体系风格。
黄河文化的粗犷豪放、地方戏曲的凝练刚劲、历史壁画的流畅舒雅,集中凝聚和形成了它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以题材选择上的艺术特征。
以戏曲为题材的晋南木版年画,其作品之多、造型之众,令人叹为观止。
晋南是蒲剧故乡,其传统剧目曾高达800余个,上至宫廷生活,下至市井起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实了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也为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戏曲是动态的年画,年画是静态的戏曲,《打金枝》《游华山》《黄鹤楼》《西厢记》《三进士》等传统戏曲,表现的故事大多是以我们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为蓝本,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地域性特色。这些戏曲木版画一般以灯画、条屏、拂尘纸横批等形式出现。其艺术特色如山西民间美术专家王家豪所言:“偶见之,似觉平常,若仔细品摩,却自有其不凡之处。”赵大勇先生认为,这组平阳木版年画最能引人入胜的是人物(角色)造型准确得体,形象极为生动传神,即我国古代论画者所谓的寓“神”于“形”之中,而形形兼备。画家似乎把戏中有关角色应具备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等一整套传统表现技巧,通过巧妙的构思、精湛的绘技,用画笔与雕刻,神情毕肖,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使观画者犹有观其画如见其戏,听无音恰似有声的感觉。在画面布局上,它突破了舞台艺术的局限,把传统的戏剧人物、情节、背景和传统小说、民间故事、现实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然后,运用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根据剧情和画面需要,通过艺术概括加以再创造,使作品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这类作品的粗犷线条和较大色块的处理,很有我国传统国画的写意和近代黑白版画的效果,它那夸张、抽象的人物造型,则又充满着漫画的情趣。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美术作品,而且是研究晋南戏曲史的重要史料。(记者 王霞 卢婷)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