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多数家庭对“家谱”的概念已渐渐渐化。然而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将家族4代人,90余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风雨历程潜心收集整理,汇成一部20余万字的《家庭档案》。他就是省展览馆汇展宾馆总经理、太原乡宁同乡联谊会会会郑家祥。
郑家祥1952年5月出生在乡宁县昌宁镇十里铺村,父亲郑炳彦是当地一带有名的巨商,为人仗义豪侠,足智多谋,善于审时度势,从小精于运筹,生意曾做到并州、秦川、京津等地。从一头骡子起家,通过搞长途运输慢慢慢展到200余头骡子,组织村民发家致富,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子的发展。他发达不忘乡里,广济慈善,,乡宁一带家喻户晓。但是因为过度劳累,1960年,年仅45岁的他不幸英年早逝。
“当时父亲去世,家里一下就失去了顶梁柱,对我们家打击很大。”郑家祥说。因为孩子们都还小,最大的只有14岁,最小的才两岁,母亲一人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从小吃过苦头的几个孩子很懂事,各自通过努力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
郑家祥以大智慧、大魄力,走出沉寂的深山,创出赫然业绩。
1983年,郑家祥被调入山西省展览馆工作。在太原工作期间,他时刻都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只要有家乡人前来求学求职、寻医问药、奉公出差的,他都会主动接待,为家乡人提供食宿方便,展览馆的招待所便成了乡宁人去太原的“接待站”。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将在太原工作、上学的乡宁老乡组织到一起聚会,“太原乡宁同乡联谊会”创立时,大家一致推选他为会长。为了能让身在外地的乡宁人吃上地道的家乡菜,郑家祥还在太原开了一家名为晋宁水席餐厅,这里渐渐成了乡宁人在太原的一个“家”。
郑家祥的弟弟郑全祥是一位名驰一方的民企骁将,曾被授予“当代中国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的荣誉称号。从小生长在乡宁这块热土的郑全祥,感念童年时家乡父老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事业有成后斥巨资为家乡修水泥路、通电,并重建了一所标准化的学校——全祥小学。
2004年,郑家祥发动姊妹6家43口人一起回到故乡过年,大家在团聚之时3天宴请众乡邻,以感谢他们多年来对他们一家的帮助,还给村里的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年。“富了不忘家乡人”,这是郑氏家族一直坚守的信念。
2007年深秋时节,郑家祥脑中突然产生了写部家谱的念头,但是对他来说,这绝非易事。从收集、编撰、修改、刊印四个阶段,郑家祥其中所经历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父母早逝,与父母同龄的人大都作古,现在尚存的也寥寥无几,并且年事已高不便言谈,这对材料的收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郑家祥在表弟乔汉民帮助下,兄弟姊妹几个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走北垣、去谭坪、赴吉县、、河津,遍访了40多户人家,垂询了60多位与父母同时代的老人,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调查、拍照、询问,掌握了大量资料,为编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写一本家谱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这本20多万字的《家庭档案》也是郑氏家族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心里感到很欣慰啊!”郑家祥说。(记者 王霞 卢婷)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晋南第一腔”期待京城精彩演绎
下一篇: 新春喜逢情人节 缤纷鲜花次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