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清代的水利并不准确,在五马村,顺渠而下,有块山崖题记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但之前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已无从考证。但是重建以来,该渠屡有修葺。
逆渠而上,便到了五马村东北的布鞋沟,该沟里有一道蓄水坝,这就是该渠的起始。该渠多沿山腰、山脚,一侧凿岩开渠,一侧石块砌筑,渠宽0.80至1米。在该渠的起始处,几处坍塌的地方已换上了现代的预制水泥管。到进入五马后向南流,通过一座用石头砌起的益民渡桥跨过南沟河流向东庄、偏涧最终流入偏沟,总长约5公里,主要灌溉五马、东庄、偏涧三村约500余亩农田。
“以前这条渠跨过南河并不是通过这座益民渡桥。”今年57岁的五马村会计张根旺记得,打记事起,这渠就在使用,那时侯这条渠是通过桶槽(粗圆木一劈两半中间掏空)渡过南沟河的。上世纪80年代,才用石头砌起了这座益民渡桥。
在旧社会,这里的水浇地租子也比别的地方高。张根旺记得,土地承包到户时,修渠时都是按每家多少亩地出人力。比如3亩地一股,要是6亩地就得干两股的活,谁家水浇地多,谁得多干活。
张旺说,五马村的原名叫凤凰池村,而之所以改成五马也和这条渠有关系。至今在该村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以前该村有一老汉经常一大早起来拾粪。该渠修起后的一天,这位老汉一大早去拾粪时看到五匹金马在渠里饮水,后来村里人就开始追金马,一直追到该村南沟,这五匹金马跑进该沟的神仙洞内。此后,村里人将该村改为五马村。
也许这个传说,只是对这条水渠惠民的一种赞美。但是一条从有准确记载清重修水渠到现在,仍然负责500余亩农田的灌溉。这也是古人聪明的智慧,巧妙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记者 梁新红 王隰斌)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感动世界的忠义歌
下一篇: 李敏才荣获全国十佳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