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是我国古代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兰州一位叫李文斋的民间艺人进一步提高刻葫芦工艺,使得葫芦艺术声誉日隆,被人誉为“妙艺”,驰名京津,远销海外。近些年来,刻葫芦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等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郑家葫芦由郑月巴始创,家族沿袭,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共有10人制作此工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1岁。每件工艺品制作都要经过刮皮、抛光、上漆、安座、包装等工序,结构简单的一星期制成,复杂的需要一个月,每年可制作大小葫芦工艺品3800余个。此次参加世博园展览的葫芦工艺品共17类、20个,包括拼接葫芦、堆漆葫芦、雕刻葫芦、根艺葫芦等形式的工艺品。
工艺葫芦制作全过程将在世博会期间得到集中展演,同我省其他1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起,具有山西特质的文化艺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郭强)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市第三届门球协会召开工作会
下一篇: 我省三所高职院校今年试点单独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