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为此,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创办临汾十中。但是,由于公共财力不足,一时难以成行。此时,乘改革开放春风率先发展起来、回报社会心切的五洲集团,毫不犹豫地担此重任,以为国兴教、为民办学为宗旨创办了临汾十中。
临汾十中校园规划200亩,投入资金1.6亿元,完全按省级示范高中标准设计建造,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楼、公寓楼、教职工住宅楼和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可供全校人员同时就餐的学生餐厅,同时建成400米标准塑胶跑道草坪运动场,开通了千兆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网……如此优越的条件,使得十中在建校之初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然而,清醒的十中人认识到,越是外在硬件的“一流”,越要注重内在软件的“修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很明确,那就是“服务学生、奠基未来”。校长贾胜华说,教育应该培养和发展和谐的人格,唤起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对真理追求的好奇、热情和执著,使人懂得珍惜自己、关爱别人和呵护世界。因此,真正的教育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为此,学校始终不渝地把“德育为先”放在办学的首位,推行以学生感恩回报为核心的成人教育和以良好习惯养成为核心的成才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德育教育网络。
从初一年级学生周皓的转变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十中德育教育的成果。周皓入班时语文测试仅得11分、数学7分,然而更让人费解的是他几乎不和老师、学生交流,眼光中含着冷漠和鄙视。对这样一个“差生”,班主任王海燕老师没有“嫌差爱优”,而是把他和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组里、住在一个宿舍,让他们在学习上帮助周皓进步,让周皓捣蛋“没有土壤”。没几天,组长反映上来了,周皓脑子不差,就是习惯不好。王老师不急于求成,上课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周皓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强化他的优点;生活中关心周皓,有时着急了边替他洗袜子、洗衣服,边和他谈心;尤其针对周皓家庭条件好随便花钱,花完又向同学们借“高利贷”,她又开了“如何花好父母给的血汗钱”的主题班会,通过从正面不断影响感染周皓。精诚所至,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周皓像变了个人似的,成绩在班里已上升至中等,衣服穿整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老师、同学们相处融洽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十中德育教育坚持回归生活、贴近实际,做到目标层次化、活 动系列化。学校出台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日常行为作了明确的规定。团委、学生会每天查学生的早操、课间操情况,后勤处开展了星级宿舍评比,德育处开展了班级德育量化考核。学校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由各班轮流主持,每周有专人演讲;班级周周开班会,针对性强地解决学生中的热点、难点。就在今年三月的“学雷锋活动月”中,学校每个班出了一期“雷锋精神伴我行”黑板报,学生们亲手为父母写了一封感恩信,还主动给老师打扫办公室、帮助老师检查双休日秩序等。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活动,让雷锋精神在十中校园生根发芽,进而发扬光大。
在养成教育方面,该校的做法是,知行统一,先知后行,以知带行,以行促知。一是学习灌输,营造环境。除组织学习《行为规范要求》外,在教室、宿舍、餐厅、操场及校园各个角落设立提示牌、书写提示语。二是及时监督,追踪问效。建立时空责任区,做到时时处处有人关注、有人负责;设立学生文明监督岗、流动哨,加强学生自治自律和自我监管。三是定期总结,因势利导。全校每周一次养成教育专题通报,对发生的问题通过个别通话、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加以解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
一整套做法五年来周周坚持,从未中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夏天,200亩校园处处姹紫嫣红,果实飘香却无一人采摘攀折;中午,按时午睡;晚上,按时熄灯,四千多人的校园静如无人;每天有学生负责,纸片果皮垃圾不得乱扔;学生遇见老师问好,打饭打水排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文明之风弥漫校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促进成才。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十中,不仅看到孩子成绩的提升,更欣慰地看到,孩子明事理、懂规矩,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其实,好的学校不仅是学生成才的学校,同样也是家长成长的学校。十中非常注重家校沟通,始终不渝地开展“亲子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就在4月16日、4月20日,该校两次邀请国家级培训师、亲子教育专家戴东、何虹洁为家长们现场作报告。报告中“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悲观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大脑”、“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长大”等理念让现场家长欣然接受。学生家长听课后,主动向校领导表示感谢:“这个教育活动太有意义了,解决了现代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许多迷茫和误区,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提高!希望以后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本报记者 郭璞)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千年牡丹即将盛开 文艺活动精彩不断
下一篇: 古县第五届“花之韵”摄影比赛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