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 负重启航
——临汾一中百年名校形象的最新诠释
临汾新闻网讯 高考、中考结束,教育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临汾一中这所百年名校,再次重回人们的视野,在网络和微信上“狠”火了一把,全校参考1506人,达二本线的1299人,达线率为86.3%,达一本线845人,占达线总人数的65.1%。有一个好消息不能不提,那就是今年全市高考文理科状元,在时隔5年之后重回该校。
不少老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的人士以及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用“逢双甲老校焕荣光”“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祈我母校高考兴学更名扬”等溢美之词点赞该校。
这所学校的高考喜报被抢读一空:屈指算来,上次文理科状元收入囊中还是在5年前;再上一个5年,这所学校还出过一个班考出了8个清华、北大学生的奇迹。
临汾一中,这所代表临汾教育最高水平的百年名校,终于不负众望,用事实回答了对教育充满期盼的广大市民。
一流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设施:“没有教学质量,我们就愧对父老乡亲”
2009年,临汾市委、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投资3.45亿多元,建起了占地455亩的临汾一中新校园,一时间成为山西最美丽的花园中学。这里有可以进行国际比赛的标准化足球场、游泳馆、篮球场;这里有最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这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校史馆;这里还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徜徉在这样一个知识的海洋,所有的一中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我是临汾一中的老师,走在大街上,接受的是人们尊敬的目光;
我是临汾一中的学生,成为每个优秀学子的期盼和梦想。
其实,近年的临汾教育界正值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各校重新洗牌之际,临汾一中面临着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办学规模扩大一倍,管理亟待规范,青年教师比例激增,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65%以上,而要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要做临汾名副其实的教育龙头,一中人就需要传承这所学校厚重的校风,务实、沉静、内敛,扑下身子默默地耕耘,默默地积蓄能量,默默地搭建好学子起飞的广阔平台。
2015年底,新一任校领导班子上任后,响亮地提出: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高质量我们就愧对400万乡亲父老,没有最高质量就枉为临汾一中的领路人、枉为临汾一中的开拓者。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无疑是擦亮百年名校品牌的第一步。
时间进入2016年的春天。临汾一中优质高效课大赛启动。
今年的课堂大赛尤为隆重。因为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将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课堂模式、不同授课风格的赛讲老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审视,从中发现一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老师,发现一批领军级的老师。对于最终胜出的优秀老师,将推荐参加全省优质课大赛,并作为“三优”工程候选人参加全市评奖。
校领导的宣传鼓动,恰如和煦的春风,吹皱一池春水。老师们动起来了,在紧张忙碌的30多天里,各位参赛教师从初期的踊跃报名,到赛讲前的悉心准备、素材收集,再到课堂上的精心展示,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努力演绎教育的艺术,诠释课堂“只有学生自主参与、自觉体验、自我提升的课堂才是好课堂”的真正含义。在生物一组,每一位选手都进行了积极认真的准备,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求新、求异、求变,精心设计课堂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总结中附上的8张备、讲、评的照片和6张老师的课后教学反思,证明他们的认真程度非同一般。语文二组的同课异构结束后,一位年轻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这篇课文可以这样讲!这无疑突破了常规教学的“套子”,震”到了许多老师,促使他们大胆创新,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次大赛,全校上下想质量、说质量、抓质量的浓厚意识树立起来了。
书香校园+教师修养:有多少教育方式可以教会学生们爱
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基础。在临汾一中,教书与育人成为每个老师心中的负重。
临汾一中是百年名校,是全省重点高中示范校,考进来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学生。他们对人生、对社会都开始了懵懵懂懂的尝试和探索,这一时期,老师的言传身教、道德修养,潜移默化中也许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教会孩子们做人做事、健康成材,就成为一中追求的最高目标。
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无疑是擦亮百年名校品牌的第二步。
学校紧紧围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工作重点,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基地、以评模争优为推手、以教学评比为平台,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功能,以研促学、以评促改、以点带面,广泛开展观摩示范、教学研讨、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百校联盟”等校际教研活动,通过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拓宽教师教学视野,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培养方略,先后邀请全国历史研究学会理事梁爰如、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刘刚喜、清华大学博士李培旭等专家来校讲学,派百余名教师分赴太原、郑州、北京和南京等地参加各种研讨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赛事,有近百名教师喜获嘉奖。学校完善了教职工综合考核制度,继续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和超工作量补贴,将班主任工作待遇由月均650元提高到800元,充分调动了全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学校给予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保证教师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学校对教师有充分尊重与关爱的时候,教师也会把这种尊重和关爱回馈给学生,师生关系必将转化成教育教学质量。
高484班的班主任李守明把班级交给学生“做主”,自己只是一个“勤快”的班主任,时刻做到眼勤、嘴勤、腿勤,充分调动学生内驱力,高考中班级57人全部达一本线。
高483班班主任王玮,她的管理方法很简单,引领学生前行的方向,无私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正是这种看似“无为”的管理办法,使她的班级涌现出像高考状元刘阳那样一大批自学能力强、有想法和人生规划的学生。
高503班的班主任郭丽丽,一直在努力为学生打开那扇“天窗”,将知识链延伸至窗外。通过订阅报纸、杂志,看励志电影,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她将一切正能量的东西都化作丰厚的人文滋养,让学生的基础更扎实、视野更开阔、心理力量更强大,班里考出文科状元是必然的。
文化校园+厚重历史: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校
学校文化是一所名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也是学校凝聚力的最好体现。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育人功能,以濡染和化育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担当,这无疑是擦亮百年名校品牌的第三步。
厚重的校史是一本弥足珍贵的教科书,蕴含着无可比拟的育人功能。在临汾一中校园内,处处可见教育因孩子们成长的痕迹。1896年成立的“晋山书院”的牌子挂在了图书馆楼的大门口,诉说着一中久远的文脉和校风的传承。二楼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世界知名大学的图片,给学生们指明了未来的目标和希望;历经沧桑120载,临汾一中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来了一批批求知学子,又以广博的胸怀送走了一代代贤才英豪。这里曾有过众多知名校友活动的足迹,临汾乃至晋南地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临汾党组织中第一个为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张振山,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 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荣晋……这些学长如一座座丰碑,引领着后来的学子砥砺前行。满室的荣誉奖牌让这座老校熠熠生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更是同时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和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目前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生源基地校。
环境文化令人赏心悦目。徜徉在图书艺术楼、文体馆、教学楼、餐厅……到处都有一股浓浓的书香扑面而来,楼梯、楼道、墙壁都仿佛在和学子们进行着一场思想的对话,激励同学们壮志凌云、任重致远、鸿业远图,成为一个能实现梦想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极目远眺,樱花园里,花儿含苞待发、娇艳欲滴;操场上,学子们英姿飒爽,生龙活虎;未名”湖边,有老师经过,面容和蔼,笑语盈盈……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无疑点亮了师生们的精神生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个学子的个性和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先后有五百余学生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联赛、香港“创协杯”机器人大赛、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以及全国啦啦操总决赛等各项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学生的科技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从入驻新校园的第一天起,一中人就树立了要在短时间内把学校打造成具有强势竞争力、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名校的宏大目标,力争将学校办成闻名三晋、誉满中华的中学教育的旗舰,办成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
临汾一中,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承载着临汾人对教育事业的期冀与希望,在崭新的现代化校园里,扬帆启航。记者 黄俊英 景秀红 郭璞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