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系列故事之四——城濮之战

2010-05-20 10:0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公元前643年,首霸春秋的齐桓公死去,齐国霸业中衰,中原地区一时陷入混乱。
这时候,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尤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了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之后,楚国已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除晋、齐、秦三国外的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借着齐桓公新丧,楚成王雄心勃勃的也想效仿着问鼎中原,一幅满布豪情的霸业宏图似乎只在触手可及间。
然而,中原诸侯岂能容忍出身微贱的楚国横据霸主之位?他们呼唤的是一个能真正代表中原诸侯利益,而又处事公允的人物。
随着晋文公的即位,晋国迅速壮大崛起,并隐有雄起于诸侯的强横之势,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尤其是晋文公所奉行的“尊王攘夷”旗帜,与向来不把周天子当回事的楚国相比,晋国占据着绝对的政治优势。
尽管周王朝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正统。晋与周朝同是姬姓,诸侯们更加认同这种血缘上的传承性——尽管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争取话语权的形式。但有了这个形式,毕竟使大家在自欺欺人的时候心里会更舒服一些。
战争的发生,总是源起于一些无可避免的争端。地处中原腹地的宋国便是晋、楚争端的焦点所在。
泓水之败使宋国蒙受着切齿的耻辱,虽然屈服于楚国但内心却一直耿耿于怀。看到晋国实力日增,宋国于公元前634年叛楚附晋。宋国的背叛给欲图霸业的楚国以当头棒喝,为维持已有的优势,楚国借出兵宋国扼制晋国东进、南下。不甘心局促于黄河一线的晋国,也利用这一时机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面临以楚国为首的多国联军的包围,宋国急向晋国求救。晋、宋之间隔着楚国的盟友曹、卫两国。考虑到劳师远征,而且有侧背遇敌的危险,所以晋文公决定以攻打曹、卫两国诱使楚军援救,以解宋围。
战事进行的很顺利,晋军很快占领了卫国,并且一鼓作气攻克了曹国的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还俘虏了当年羞辱晋文公的曹共公。
出乎意料的是,楚军并未因晋国伐卫灭曹而缓解对宋国的攻势,宋成公只好再次向晋国告急。大臣先轸向晋文公建议:命宋国私下贿赂并交好齐、秦两国,请他们劝解楚国退兵。同时将曹、卫的部分土地赠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
如此一来,楚国怎能坐视盟友曹、卫的领土为宋所占?他们对齐、秦两国的调解一口回绝,齐、秦大为恼怒,正式出兵相助晋国。
中原形势突变,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楚成王看到势头不妙,决定停止进攻,他命楚军元帅子玉退兵宋国。
然而子玉拒绝撤军,他仍想攻下宋国,并且准备和晋军决一死战。成王一时也存有侥幸取胜的心理,便没有再坚持让子玉撤兵。为防生变,他特别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人物,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与晋军发生正面冲突。
子玉刚愎自用,派遣使者要晋国以恢复曹、卫两国为条件,楚国才会从宋国退兵。聪明的先轸识破了这个阴谋,他对晋文公说:“不答应这个条件就会得罪三个诸侯,倒不如私下同意曹、卫国复国,但要求他们与楚国绝交来离间他们的关系。”不久,曹、卫复国并立刻背叛了楚国,子玉果然被激怒,他撤出围攻宋国的军队,与晋军对阵于城濮。
晋文公逃亡时期,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并在当时做出了“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的承诺。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晋文公竟真的下令晋军“退避三舍”。这一退,实是晋文公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 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上空战云弥漫,晋方有晋、齐、秦、宋四国军队,楚方有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这场蓄势待发的战事注定将成为决定中原未来格局的一次多国大战。
战斗开始了!子玉命左右两军分别发起进攻。
秦军应战楚国右军,稍事抵抗就退了下来。逞强的陈、蔡军队紧迫秦军,晋国下军副帅胥臣突然挥军杀出,战马身上都蒙着虎皮,陈、蔡军队驾车的战马受到惊吓,慌乱回窜,直接冲乱了楚军右军阵形。佯败的秦军也回头杀至,楚右军溃败。
右军的失败,使楚中军的侧翼暴露在晋军面前。晋将栾枝将树枝拖在兵车后,飞奔中荡起阵阵尘沙,使追击的楚军无法弄清晋军虚实。子玉以为晋军败退,命令左军出击,向举着大旗的晋军指挥车追击前进。主帅先轸事先已部署祁瞒虚举帅旗坚守中军阵地,真正的主力却向右旋回,迅速将楚左军冲成南北两部分。
就这样,晋国中军、上军互相呼应,在激战将楚左军的郑、许军队重重包围,楚左军渐渐支撑不住,陷入全军覆没之境。
楚军在左右两军出击后,中军也紧接着向晋中军发起进攻,曾一度对晋军造成很大威胁。后来司马赵衰斩杀了惊慌失措的祁瞒后,命大夫茅筏掌旗,才逐渐稳住晋军阵脚。随后,击破楚右军的晋中军回师援助,而左、右军失败后的楚中军两翼暴露,晋国方面获胜的上军、下军也分别参加主力会战,形成合围。子玉眼看大势已去,只得趁晋军合围尚未形成前,匆忙撤退,晋军至此获取了整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城濮之战的失利,使楚方联盟就此宣告解散。
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亲自赶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乘机向天子进献了楚国俘虏及兵车等战利品,并率领诸侯朝觐襄王。在这次盟会上,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就此,晋国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晋文公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任“中原霸主”。

(杨霜韦)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