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古庙会的书画展

2010-08-26 09: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苗峪的书法爱好者现场泼墨





苗峪桥真的很小,长不过五六米,宽不过二三米,8月19日这天是农历的七月初十,苗峪桥上摆满了葡萄、香蕉、苹果等水果摊子,金黄的乡宁油糕在油锅里炸得“吱吱”作响,尽管天上飘着毛毛细雨,但苗峪桥上游人却摩肩接踵,庙会上的一位老伯告诉我说,今天是初十,是庙会的“正”日子,所以格外热闹。
苗峪庙会有多少年了呢?老伯摇摇头说,这个连村里的老人也记不清了。据庙里的碑文记载,苗峪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庙里供奉的是一位保佑百姓风调雨顺的“雨娘娘”。平日苗峪庙里静悄悄的,今天庙里锣鼓喧天,香烟缭绕,鞭炮声不断,戏台上,“蒲州梆子”《三娘教子》刚刚开演,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家伙声中,我们走进了苗峪古会第三届书画展展厅,展厅一共有3个,展出了草庐书画社书画爱好者和附近村民们创作的100多幅书画作品。作者的年龄跨度很大,从6岁换牙的儿童到82岁银须冉冉的老翁,其中13岁小朋友刘晋煜的书画作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布局到墨色已经初见功底。在这次书画展上,69岁狄保才先生的作品很有“味道”,博得了参观者的“啧、啧”称赞。



村里的老人给我们说起有关庙会的那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乡宁县光华镇苗峪村和襄汾县古城镇西王村是“神亲戚”,很久以前,襄汾县古城镇西王村里有“风娘娘”、“云娘娘”、“雨娘娘”姐妹3个,其中“雨娘娘”嫁给了乡宁县光华镇苗峪村里的“龙王”,农历七月的初九、初十、十一这3天,是“雨娘娘”和“龙王”成亲的日子,成亲以后,“雨娘娘”才发现“龙王”没有头发,心里老大的不情愿,无奈木已成舟,于是“雨娘娘”暗自潸然泪下,所以,每年的这3天,总要下些雨,是“雨娘娘”在落泪,借着点点泪水,排遣心中的落寞。尽管“雨娘娘”对自己的婚姻不是很满意,但乡宁县光华镇苗峪村和襄汾县古城镇西王村两个村里的村民却世代友好,襄汾县古城镇西王村的村民在农闲的时候也常来接“雨娘娘”回去住娘家,住上一段时间后,乡宁县光华镇苗峪村的村民们又敲锣打鼓地接“雨娘娘”回来,在接送过程中,两个村里的年轻后生和姑娘们都暗暗相中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秦晋之好”。这个传说,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知道成就了多少美好的姻缘。



在苗峪古会第三届书画展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是当天展厅里的现场泼墨,敢在众目睽睽下拿起毛笔挥毫的人大多都有“两下子”,现场的观众当然不肯放过这个难得的好机会,里三层外三层把书案围了个水泄不通,挤不进去的人索性就站在外围的凳子上看,退伍军人曹聪民娴熟的书法表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犹闻荷香”这幅苍劲的草书是光华镇草庐书画社现场创作给苗峪村的村支书成满堂的,因为连续5年来,村支书成满堂一直坚持自己出资举办书画展。
成满堂说,从收集书画到布置展厅,以及今天的现场笔会,每一个细节他都得操心。看到来庙会的人来到书画展厅欣赏书法艺术,商量着明年咱们也来一篇的时候,真是太让人欣慰了。这个土生土长的苗峪汉子说,在经济文化闭塞的山庄举办书画展览,真的不容易,往年看到庙会上,群众只知道烧香、磕头或者看戏、看耍把戏,实在让人感到失落。怎样在庙会上酿造出文化氛围,成满堂想起把已经在涧底村举办了两届的书画展“搬”到庙会上,没想到第一届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附近的小学生纷纷送来了自己的作品要求参展,这让成满堂在欣喜之余更坚持了把庙会上的画展办下去的决心。成满堂说,在庙会上办书画展的主要目的就是破除封建迷信,给书画爱好者一个交流的机会,启发下一代和少年儿童对祖国传统书法的热爱。

记者 刘晚 文/图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