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遗产 感受民风民俗
---尧都区魏村传统牛王庙会庆典活动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逛庙会、闹红火,敲起锣鼓最威风!”5月16日,农历四月初十,尧都区魏村镇魏村第三十八届牛王庙会庆典活动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拉开了序幕,魏村的男女老少以及周边村庄的百姓们齐聚一堂,逛庙会、看大戏……
当日上午,魏村民间乐队和锣鼓队组成的游街祭祀队伍打响了庆典活动的“第一炮”,热情洋溢的乐手、鼓手们走在魏村正阳街头,喜庆的旋律洒在所经之处的街头巷尾,道路两旁的乡亲们则边用热烈的掌声回应,边跟随着游街队伍缓缓行进。
欢声阵阵,笑语喧天,跟随着游街祭祀队伍的脚步,众人从正阳街来到了牛王庙。时值9时50分,牛王庙内已是人山人海,有来看戏的村民、有维持现场秩序的村干部等。10时,祭祀活动准时开始,生日蛋糕、各色糕点、时鲜水果……牛王庙大殿前的桌子上摆放着村民早早备好的丰盛祭祀贡品。作为全村一年一度的大事儿,魏村村民们年年自发组织牛王庙会活动,让古老的民俗活跃在舞台、流传在民间,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牛王庙是元朝时建的,庙里的正殿供奉着牛王、马王和药王,所以也叫三王庙。庙建成后过了30多年就有了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据魏村镇文化站站长樊生喜介绍,始建于1283年的牛王庙因“三王济世”而备受历代村民敬仰。传说农历四月初十是牛王的生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魏村每年都要举办七天庙会,四月初十这天,全村人还会在牛王庙内进行代代沿袭的古老祭祀习俗,庆祝牛王诞辰。据魏村碑文记载,牛王庙会起始于元治二年(1322),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祭祀活动结束后,牛王庙内的元代戏台上便热闹了起来,由尧都区蒲剧团带来的《三娘教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个元代戏台不仅历史久远,在元代戏曲历史上的位置也举足轻重。看见戏台的顶部没?纯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魏村镇镇长韩鹏对记者介绍说,牛王庙内的元代戏台颇负盛名,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国内现存8座元代戏台中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也是研究元代戏曲历史的珍贵实物见证。该戏台196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从牛王庙出来,穿过步行街,便到了魏村舞台。舞台前宽敞的村广场上,村民们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等着观看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魏村锣鼓、少儿花鼓、广场舞……魏村舞台上的文艺表演中,由魏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赢得了台下人群的阵阵叫好声。
“9点吃完早饭就过来了,化妆用的时间比较长,正好赶上文艺表演结束后上台。”魏村舞台的后台,临汾青年眉户剧团的演员徐世伟正忙着往脸上涂抹油彩,文艺表演结束后,将由他们剧团演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眉户戏《三进士》。“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饭点得随着演出时间随时调整,要腾出大段儿时间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把最好的表演呈现给观众嘛。”
“牛王庙会是我们村的一件大事,从正月开始,锣鼓表演队就进入了‘紧张状态’,为了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村民们白天都得忙着干农活,吃完晚饭撂下筷子就来排练了,天天连轴转……”负责整场文艺表演的魏村村民袁王锁忙里偷闲对记者聊着全村村民对牛王庙会的重视和情结。
从牛王庙内的祭祀活动现场到魏村舞台文艺表演的后台,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晓明的身影一直处于不停的移动状态,“场面大、人数多,我坐不踏实,来回走动着有什么突发状况也方便及时处理。其实每届庙会上自发组织参与表演的村民们是最值得敬佩的,大热天顶着大太阳为大家演出,演完衣服都湿透了。有这么好的氛围,这个传统活动我们村一定会一任接一任、一直办下去,把传承我们村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庙会办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我们村的经济发展。”
正如张晓明所说,今天的魏村格外热闹,不仅有本村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占了前面些的位置观看表演,附近村庄也有村民陆续赶来,来的晚的就站在三轮车、平车的扶手上引颈观看,再远些的广场外围,借着聚集的人数众多,来自尧都区法律援助中心、尧都区司法局河西党支部的工作人员,还搭起了宣传台,借机向村民们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法律知识……
这一天里可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小摊位。自村口迎宾路至正阳街延伸至村北中心市场全长共1.5公里的道路两旁,小摊位、商户,一家挨着一家。刀削面、凉面皮、炸油饼、羊汤,各类特色小吃,让人忍不住想流口水;套圈、打气球、摇摇车,像是一个小型的游乐场,许多家长拗不过孩子,纷纷围拢在这些摊位前;短袖、短裤、短裙、遮阳帽的摊位一个接一个,款式新颖、价位亲民……整个集市上人头攒动,吆喝声不绝。
洪洞县龙马乡李家庄村24岁的曹蓉蓉早上8点就骑着电动车来到了魏村集市,将十余件成人、儿童T恤、牛仔短裤摊放在地上铺着的方形花布上后,曹蓉蓉的“夏装铺”就算开了张。“平时在市区夜市上摆摊,今天这里‘逢会’人多,我就过来试一试,卖得好的话,以后年年庙会我都来这里开几天‘分店’。”从8点到11点,3个多小时虽然只卖出去两件衣服,曹蓉蓉仍决定要坚持到7点左右庙会结束时再收摊。
“小时候每年都来牛王庙会看热闹,17岁离开家乡后,大部分时候都只能通过回忆来填补对家乡的思念。现在退休了反而自由了,每年这个时候只要身体允许,我都要赶回来,既能重温儿时的欢快热闹,还能跟老伙伴儿们聚聚唠唠……”今年83岁的樊受铎是魏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如今与孩子们一起住在市区,每年的牛王庙会他都会回到村里看戏、听书、唠家常,感受家乡的民风民俗。
记者 段碧蓉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