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莲:唐尧文明圣地——临汾

2010-08-05 16:5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据考古新发现,140万年前,吉县柿子滩即有了先人活动的遗迹。襄汾丁村的考古成果不仅实证了临汾曾是一块气候温热,颇适人类生存的沃土,而且以10万年左右的先祖骨骼驳斥了曾一度在国际上热噪的中国文化西来论。热噪于西来论的外国人,在我国尚没有10万年左右的考古发现时,便大力鼓吹中国人断代,是后来由西方移民过去的。于是,在丁村人赫然于世时,鼓噪者立即哑然,不敢再妄言。之后,人类的活动更为频繁,临汾市范围内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洪洞县卦地村,据说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洪洞县侯村,有女娲的陵墓和庙宇。吉县的人祖山,据说便是伏羲女娲滚磨盘以试姻缘,成婚繁衍后人的地方。进入炎黄时期,临汾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炎帝在这里播植五谷,而后黄帝进入,这里曾是炎黄干戈奋争的领地。
在人类发展渐进的过程中,临汾的文化积淀逐日丰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果然,尧定都于这里,上承炎黄,下启舜禹,将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凝聚为一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方国,而尧都平阳恰好处于中央之国,形成了古中国的雏形。历史的辉煌不仅照耀前人,也照亮后世。数千年后,晋国初始,不过“河汾之东,方百里”之地,但是,至春秋时已经居于霸主地位。历史再向前推进,到了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乘东晋八王之乱,称雄天下,仍然选定古平阳建都,抢制中原,挺进长安和洛阳,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临汾这唐尧文明圣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创造和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无愧地说,临汾是中国的摇篮,这里凝聚着历史文化的根脉。具体有:中国之根。中国的形成,历来是史学家颇为关注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究基本形成了共识,即尧舜禹时代为国家的形成期。不可否认,炎帝、黄帝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仅是奠基和播种效应。当然,离开了奠基和播种便不会有宏构及硕果,但是奠基和播种又决不是宏构和硕果。而这种宏构和硕果恰好处在尧舜禹时期,这就使得处于尧舜禹活动中心的古平阳成为古中国的摇篮。
过去说尧都平阳,仅是依据史料记载。近年,考古学家先是在襄汾县陶寺村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晚期(亦是尧舜禹时期)的墓葬,从大中小不同类型坟墓中的陪葬物,可以看出明显的阶级分化,由此推断出了国家形态的出现。新近,又在陶寺遗址发掘出早期小城、宫殿,以及中期大城,并且确认古观象台、仓储设施及祭祀区。陶寺,位于临汾城区东南30公里处,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临汾为尧都的地位,也实证了临汾乃古中国的发源地。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而中原仰韶文化的‘花’和北方红山文化的龙,甚至包括江南的古文化均相聚于此,这倒很像车辐聚于车毂,光、热等向四周放射。这样我们讲晋南一带的‘中国’一词就把‘华、龙’都包揽到一处了。”这段精辟的论述,明确告诉我们: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而临汾乃晋南腹地,亦即其活动中心;“中国”一词的出现在尧舜禹时期;“中国”一词包含了华山之花燕山龙,是各种文化进步融合的生动体现。据此,我们便可以知晓,临汾乃古中国生长的摇篮,这里孕育生长着中华民族的直根。
文化之根。根祖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临汾来说,尧舜禹时代生成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延续发展,均属这个概念。在临汾,人们习惯于将根祖文化具体为尧文化。以此眼光查考,史书记载,仓颉造字。临汾市西赵村立有古碑一尊,碑刻:仓颉造字处。足见临汾诞生过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字。不仅如此,临汾还诞生过最古老的诗歌。《古诗源》一书的开篇之作即是《击壤歌》,接着是《康衢谣》、《伊祁腊词》、《尧戒》,连续四首都是尧时代的歌谣。无疑这是尧文化直根上生出的新枝,开出的新花。这种文化一脉传承,启导后世,《诗经》中的唐风雅句脍炙人口,春秋时期的音乐家师旷开钟吕先河,唐宋时代河东大地诗文名家层出不穷。金元时期,临汾是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这里的雕版印刷,名扬九州,平阳姬家印刷的四美图享誉四海。金代,平阳人毛麾著有《平水韵》,南宋时平阳学者刘渊在《礼中韵略》里,总结前人成就,删繁就简,审音划类,并为107韵。当时的临汾为平水县,因称平水官韵。平水官韵成为赋诗作曲的依据,代代流传,沿袭至今,成为众所周知的13辙。元代,临汾是全国的戏剧中心,而且比另一个戏剧中心元大都北京要早30年,至今在临汾市还保留着翼城武池乔泽神庙舞台、尧都区魏村牛王庙戏台等5座元代戏台,而全国保存完好的元代戏台仅存8座。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元杂剧衰亡后,在临汾至陕西韩城一带兴起了河、汾民歌,后演进为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在明清时随晋商驰足神州,现在所有的梆子戏,不仅山西的中路梆子、潞安梆子,即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也概源于此。因而,在临汾可以探寻到中国文化之根。
文明之根。追寻文明之根,首先要了解文明的定义。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在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指出:“文明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的政治表现,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有了国家,就有了文明;有了文明,就有了国家。国家形成之时,乃文明发源之日。既然我们已经探知,临汾是古中国的摇篮,那么换言之,临汾亦是文明的摇篮。1985年,在侯马市召开“晋文化”研讨会时,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赋诗论述中国文明的起源,诗中有句:
汾河湾旁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这里的“汾河湾旁磬与鼓”,即是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和土鼓等礼器,也就是尧时期的文明器物;而“夏商周及晋文公”,且不论夏商周乃为尧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仅就晋文公称霸春秋,又一次展示了临汾文明的不同凡响。因而,在临汾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直根。
血缘之根。寻访血缘之根,仍需从帝尧谈起。据考证,帝尧的父亲帝喾是黄帝的四世孙,母亲庆都是炎帝的七世孙女。帝尧的血脉中,既流淌着黄帝的血液,也流淌着炎帝的血液,可谓谪系的炎黄子孙。我们常说,炎黄子孙,尧舜传人,足见帝尧就是炎黄血缘融合的子孙,也是尧舜传人的先祖。从已掌握的资料得知:刘、李、杜、房、朱、尧、陶、伊、祁、范等姓氏都是尧的后人;陈、胡、姚、袁、王、田、孙等姓氏都是舜的后人;禹、戈、夏、鲍、邓、沈、曾、欧阳等姓氏都是禹的传人。如果再把尧舜禹分封的大臣及其后裔的姓氏归宗起来,总共有400个之多,而且均为大姓,涵盖了华人的大多数。如此探究可知,现在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其先祖有不少就是从临汾这块古老土地上走出去的。如果说,尧舜禹时代的移民还有些过于遥远,缺乏记载的话,那么,明洪武年间先后18次大移民就是明证。从洪洞大槐树走出去的民众遍布世界各地,至今,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可见,走进临汾市的洪洞县可以寻到我们的血缘之根。当然,这只是寻访500年之根,如果要寻访5000年之根,那就该说:“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临汾古尧都”了。
如前所述,临汾历史辉煌,文化灿烂,无愧于唐尧文明圣地。但是当今之世,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站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空点,探访上古,是否有抱残守缺之嫌?结论恰恰相反,我们的先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不仅冠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而且,对当代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古老的文化吧!
一是和谐的统一思想。这一思想是尧时代乃至晋国时期最为明显的文化特征。《尚书·尧典》记载,尧治理天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话实际上是对尧形成国家格局的高度概括,也写照了其精神实质。众所周知,黄帝时虽然一度统领了各个部落,或说形成了部落联盟,但是,黄帝之后,盟主更迭,纷乱杂生,中原大地部落众多,各自称雄。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位后,宾服四夷,平治水土,划分九州,重新统一了各个部落,形成了国家的雏形。那么,尧是如何实现统一格局的呢?《尚书·尧典》中的记载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发扬仁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庭和睦以后,又辨明理顺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理顺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生友好和睦,凝聚为一体了。无疑,和谐思想是其中的精髓。这种思想不仅指导着当时,而且影响着后世。
数千年后,叔虞被封至古唐国,也就是后来建成的晋国,其地便是尧当年的都城辖域。唐叔虞的建国大策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所以“启以夏政”是因为辖域的主体为唐国夏墟,所以“疆以戎索”是因为其周边多是戎狄民族。这个国策实际是“夏政”与“戎索”并举,既发扬传统文化,又尊重戎狄民族习惯,也就是以夏之政,治夏之地;以戎之法,理戎之民。仍然体现了尧当年“协和万邦”的和睦友善思想。这种和谐一统的思想,对于我们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对于处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都不乏启示和教育意义。
二是古老的科学意识。虽然尧时期不会有科学的概念,但是,其认识自然,适应自然,逐步驾驭自然的行为已经体现出后世所谓的科学意识。其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钦定历书。炎帝时期,我们的先祖已告别以狩猎为主的阶段,进入原始农业经济。但是,由于先祖对天地自然缺乏正确认识,农业耕种处于广种薄收、有种无收的低下状态。究其原因,不识物候,难以掌握时令,常使禾苗遭受寒霜侵袭,颗粒无收。《尧典》记载,帝尧命羲氏与和氏,观察天象,遵循天数,推算出日月运行规律,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历法,形成了后来的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这就把无序的农耕变得有序,推导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开始利用地下水,即推广普及水井。《史记》记载,尧时期出现过大旱,禾木枯焦,子民难以生存。尧带领民众开掘水井,广泛利用,解除了旱象,拯救了众生。所以,一代一代的子民都铭记着尧的恩德,至今尧庙仍有尧井。如果说钦定历法是科学发现,那么,推广水井,也算是科普工作,虽然这些均处于初始状态,无法和后来的科学发明成就相媲美。但是,人类的脚步正是这样由幼稚而逐步稳健起来的。
三是拙朴的民主行为。史书记载,尧时期“上下同心,君臣揖睦”,一直延续到舜当政时,因而,百姓子民将那种时代称为“尧天舜日”。这种国泰民安的盛景从何而来?我们先从天安门前后的华表说起。华表,原名诽谤木,就诞生在古平阳,是帝尧设立的,其目的在于广泛听取人民广众对治理天下的意见。这便创造了广开言路,天下和洽的治国风尚。后世以此为荣,以诽谤木为中华表率,简言华表,不仅树于宫殿、庙堂前,也树于陵寝及大路交汇处,光大其美德。民主的行为还体现在尧舜禅让上。尧的帝位是继承其兄长帝挚的,帝挚的帝位是继承他们共同的父亲帝喾的,可以说,帝尧之前的一个时期,帝位也好,王位也罢,都是在血亲中传承的。唯独帝尧选贤任能,将帝位揖让给了平民子弟舜,开启了禅让帝位的先例。尧舜禅让的故事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美谈。
四是可贵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种创新精神在伏羲演八卦以察天地时已经体现出来,如果说伏羲画卦是宏观认识自然的话,那么到了尧时期是贴近自然,贴近实际,从微观入手了。无论是观察日月轮回,以定历法;无论是细究蚂蚁洞穴,以掘水井;无论是体察世风民情,以设谤木;也无论是遍访贤士英才,揖让帝位,都践行在前无古人的境界,也就是创新。创新才能发展,才能进步,由于这种精神的滋养哺育,临汾大地英才辈出。这里成长起来了公布晋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推动刑法实施、执政22年的晋国正卿赵鞅;集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于一身的师旷;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古代良相蔺相如;深谙兵法韬略、战绩辉煌的赵国戌边大将李牧,协助刘邦灭秦兴汉的一代名相张良;西汉时屡征匈奴、卫疆守土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闻名遐迩的元代戏曲作家郑光祖、石君宝。同时,也创造建构了大批至今存留于世的名胜古迹,广胜寺的飞虹塔及元代壁画,拥有唐代佛头的铁佛寺、隰县的小西天、蒲县的东岳庙、霍州的州署、襄汾丁村和汾西师家沟民居……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综上所述,临汾历史辉煌,人杰地灵,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新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唐尧文明圣地,新兴产业之都,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这对于重振临汾雄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这个战略方针的实施,我们启动了“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的活动。同样为了切实搞好这个活动,我们委托著名作家、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乔忠延先生编著了《可爱的临汾》一书,旨在展示历史辉煌,激发热爱家乡的深情,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推进临汾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书中,走进历史,去感受临汾的迷人魅力,可爱风采吧!  (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黄翠莲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